多读书对于孩子有多重要?可能你根本无法想象……

多读书对于孩子有多重要?可能你根本无法想象……

·

1 min read

event-01

在国外生活什么最难?

先问一个问题:作为生活在国外的移民,不是出生在本地的 “外国人”,你觉得在国外生活,最难的是什么?找工作?申请身份?融入本地文化?还是别的什么?(先不说养育小孩这件全球最难的事)

大多数人的答案会是:融入本地,有归属感,这是最难的一件事。为什么呢?表面上来看的话,就是文化不一样嘛,从小接受的教育与思维方式不同,习俗不同,礼仪不同,自然会难以融入啦。但我对这样的回答不是太满意,因为这样的回答 “只是个回答”,解决不了实际的问题。

如何融入当地文化?这个问题深挖的话,其实是因为一个 “接口” 出现了问题:语言。语言作为文化的媒介与载体,它的重要程度是在你需要它的时候才会体现出来的。身处国外,我们都有过那种自己想到的意思无法快速、完整地表达,而当自己反应过来后,话题已经转到其他内容的尴尬经历。对于语言掌握的熟练程度,往往就是我们觉得无法融入本地文化,无法在新的国家交到知心朋友,无法找到自己心仪工作的重要原因。当你没有信心和人交流复杂的信息,你会逐步地缩小自己的求职、交流选择范围;在实际交流中的每一次小小失误都会被放大,你的信心受挫后,会选择躲进自己觉得舒服的空间里,并给自己一个觉得合理的解释,比如:我们文化不一样啊,我不擅长交流,我们思维方式不同,等等。这就是我们作为第二外语学习者,在国外生活时,都会需要去面对,去克服的问题。

Intercultura

你想让你的孩子,也经历那种无法与人交流的尴尬、孤独感与无助感么?

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来自于两本狗熊近期阅读的书:由 Dana Suskind 著的《三千万个词》(Thirty Million Words)和由 J.Richard Gentry 所著的《培养自信的阅读者》(Raising Confident Readers),这两本书都共同提到了一个试验案例,揭示出早期语言学习对于儿童的重要性。

9780738213972 thirtymillion

三千万个词的鸿沟

不同社会阶级的人家养出的孩子有区别么?现实是,有!如果觉得没有区别的圣母,请不要再往下读了。是什么导致孩子的这种区别呢?是吃的东西?是玩的玩具?是更多睡眠或是运动?答案是:词汇和信息。两位美国学者哈特和里斯雷,花了六年时间,做了一项非常伟大的记录。他们记录了来自不同社会经济背景的父母会如何跟他们的宝宝谈话。每个月,研究者都会造访参加试验的 42 户家庭,并录下一小时亲子互动的内容。

“直到我们完成数据收集工作时,这才意识到不同的父母跟孩子对话的单词量构成了巨大的差异,”

里斯雷后来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

那些靠救济金度日的家庭,孩子每小时只能听到约 600 个单词。工薪阶层家庭的孩子每小时听到 1200 个单词,而父母是专业人士的孩子,每小时可听到 2100 个单词。到了三岁时,出身贫寒的孩子相比出身专业人士家庭的孩子,在家庭环境中要少听到 3000 万个单词。而这种差别至关重要:在三岁前,孩子从父母或抚养人那里听到的单词数目越多,其智商就越高,在学校的表现也越好。另外,听电视上的人说话则是有害而无益的。

哈特和里斯雷后来在研究中写道,孩子的语言发育水平一旦开始与父母的水平持平,就开始维持在一条水平线上——所以语言的缺陷会世代传递下去。这就是为什么不善言辞的父母,也往往会养育出不善言辞的子女。他们发现父母对女儿说的话要比对儿子多(这也许是因为女孩子更擅长交际,或者是因为妈妈承担着养育孩子的大部分工作,而家长倾向于跟同性别的孩子说更多话)。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那些出身贫寒的男孩子在学校里碰到的麻烦格外多。

284965 从图上可以看出,专业人士家庭的孩子比出身贫寒的孩子,要多接触 3000 万个单词

马里兰大学 (University of Maryland) 的副教授梅瑞狄思·罗维 (Meredith Rowe) 也发现那些家境贫寒的女性根本不知道跟宝宝多讲话有多重要。而中产阶级的妈妈们则不一样,她们至少可以通过图书、互联网和期刊来得到部分育儿资讯。跟宝宝说话已经成为了中产阶级文化的一部分;它看似是一种本能,时则不然。

中国的老话是: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大家往往觉得起跑线,就是指进入好的学校,接受好的教育,其实不只如此。真正的起跑线,是在孩子出生后就出现了。而在生命最初的三年,也是最重要的阶段,能否跨过这三千万个词的鸿沟,真的会影响你孩子的一生。

想象一下,你的孩子在一开始上学时,稍微感到吃力,跟不上其他小朋友。慢慢地,他越来越不喜欢学习,甚至出现了阅读障碍。因为学习成绩不理想,他也越来越不合群,甚至会通过打架、霸凌等方式来吸引他人的注意。到了重要的考试时,平庸的成绩决定了他不容易考上更好的学校……慢慢地,孩子的选择越来越少,他真的输在了起跑线上。

1011_word 非常残酷且现实的语言鸿沟

第二道鸿沟:中文阅读

而对于我们在国外养育小孩的父母来说,除了三千万个词的鸿沟之外,还有一条需要跨越的鸿沟:中文的阅读与汉字的书写。且不说未来掌握中文可以有更多的机会与竞争力,光是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说,那么优美的一门语言,我们这一代从出生时就耳濡目染的汉语,作为父母,忍心让它在孩子这一代身上终止么?

身在国外的华人父母,养育小孩时,可能会有更好的自然环境,也有更安全的食物选择,更自由的教育条件,但同样,也会缺少足够优质的中文学习与沉浸环境。狗熊我们家,算是参加了不少 Playgroup 和图书馆的活动了,但中文的亲子活动,在奥克兰的选择却非常少。作为新西兰的第一大城市奥克兰尚且如此,其他地区就更不用说了。

有的父母说:中文等以后回国去学校系统地学,自己教不了。如果真这样的话,那就晚了!你的孩子必然会错过大脑神经发育的黄金阶段:从出生至 3 岁的这个时期。三千万个词的鸿沟建立起来,要跨越会非常困难。不信的话,问问任何在痛苦地学习第二外语的成年人,就知道了。

还记得文章一开始我提出的那个问题么:你愿意让你的孩子,也体验那种身处异国,无法与人交流的尴尬与无助感么?你愿意他在以后回到中国时,也体验和你来到新西兰时一样的孤独与无助么?

Chinese Books Kids

可以自己在家操作的中文练习技巧

通过学习《三千万个词》与《培养自信的阅读者》这两本书,我摸索出一些经验,妈妈爸爸们可以自己在家里操作,让你的孩子从一开始就适应中文,打好之后学习的基础。

在《三千万个词》这本书里,提到了三个技巧,分别以三个 T 开头:Tune in, talk more and take turns。意思是 “顺着注意力开始”、“多说” 和 “轮流表达”。简单来说,就是教父母把像是换尿布和喂奶这样的日常例行事项,都转化成语言学习的时间。

在《培养自信的阅读者》这本书里,用 R-E-A-D 四个字母,来培养孩子的认知能力:重复(Repeat)、情感投入(Enthusiastic)、注意力引导(Attention)和绘画(Drawing)。 在孩子0-3岁的这个阶段的阅读,“联结”(connection)要比“纠正”(correction)重要得多。书里的第一个技巧我现在就在用:用便利贴把孩子每天日常会接触到的物品写上名字,每天指一指,念一念,别忘了第一原则:重复。

TMW-3Ts-All-1024x426 《三千万个词》里的三个培养阅读的技巧:TTT

基本原则就是:越早开始越好,越多信息越好。而且要相信,这样的投入带来的回报非常丰厚。在孩子没有上学前,如果能给他建立起对于语言与学习的信心,那么后半辈子,你可能会操很少的心。

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家詹姆斯·赫克曼(James Heckman)曾说,“家庭出生是美国社会不平等的最大来源。”这句话放在许多国家都适用。赫克曼提出,减少社会不平等的最好的方式就是在儿童发展上投资,越早越好。

打个比方,在孩子生命的头三年投入的教育时间,就像是在 2012 年买比特币一样,是一件回报巨大的事。

不要抱怨没有钱购买高价的网课或是 iPad 之类的电子设备给孩子学习,这些都只是辅助孩子成长的次要条件,没有也没关系。多花些精力在与孩子交谈上吧,因为孩子能从你这里继承的第一笔财富,就蕴藏在你们之间充满温度与感情的对话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