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所有人被隔离在家,就会发现人和人的区别。内向型人虽然也闷得慌,但还是大多能自得其乐,而外向型人就痛苦一些,因为和人交流是他们的能量来源。
很多人对于内向型人的理解就是“宅”,“害羞”,“不善交际”,这其实是错的。内向型与外向型的唯一区别,就是他们获得能量的方式不同。内向型人通过独处来充电,而外向型人靠与人相处来充电。从这点来看,内向型人甚至要有优势一些,因为当外界条件不允许与人相处时(比如瘟疫期间的现在),内向型人一样可以获得能量。
不善交际和害羞的标签,只能说明社交能力和沟通能力弱,而能力是可以培养的。有很多优秀的领导者都是内向型,比如Nike的创始人Phil Knight。我在朋友圈发出这段文字后,有朋友留言说“我跟别人说我内向别人都不信”,我特别能理解,因为我也有这样的经历。
我是典型的内向型人,小时候也特别害羞,连电话也不敢接。后来在工作中慢慢锻炼,就慢慢扩大了自己的舒适圈。出国之前几年,因为做App的关系,经常接触不同圈子的人,我反而还很喜欢认识新朋友,因为可以扩大对于世界的认知。也因为做播客的关系,哪怕是去其他国家旅行,也经常有对我很熟但我完全陌生的朋友约见面,也是一种有趣的体验。
但我还记得刚来新西兰时,那种举目无亲,不敢和人交流的彷徨。处处小心,事事在意,生怕别人笑话,每天活成林黛玉初进大观园的体验,劳心费力。现在想想,交流的关键,不在于内向外向,不在于语言能力,而是自信与自性。
自信是种mindset,不是能力,有一些技巧可以培养,我也在学习实践,改天专门聊聊。自性就是“做本真的自己,不要装”。当年做“i佛珠”时,我找资料,从《六祖坛经》里看到一句佛偈:“若得自性,即是福田”,至今铭记在心。
写上面这些的起因,是今天见到一位从英国出差来新西兰的同事,虽然他不认识我,我没多想,主动上前,握手打招呼,自我介绍,寒暄几句然后回到座位上,忽然意识到自己已经不再是那个三半年前刚来到异国他乡,连问路也不敢的彷徨狗熊,很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