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天改命的关键:世界是由信息构成的 Weekly第10周 / 狗熊有话说

逆天改命的关键:世界是由信息构成的 Weekly第10周 / 狗熊有话说

·

2 min read

IMG_4513

以下是每周狗熊写的中、英文短贴里,值得再次回顾与分享的内容。这是一份我的每周零散心得与学习收获的汇总列表,只要五分钟,就可以获得我一周的收获。请于博客 blog.beartalking.com 查看更多

关于孙杨

举国体制下的运动员,最大的局限就是会把世界简化成“好成绩定输赢”的非黑即白模式。运动是事业,人的价值不只是事业,姚明就明白这一点,孙杨却不明白。都是顶级运动员,很遗憾。


逆天改命的关键:世界是信息构成的

人的认知是受自己当时的眼界、知识和世界观局限的。所获与所失,短期有环境、运气等因素,长期一定是与自己的能力匹配的。

比如前几天的新闻,浙江研究说茶有助于抑制新冠肺炎,搁十五年前,我是会相信的。一是那时的自己就是个傻逼,认知能力弱到爆,二是因为当时我就在一家茶叶公司工作,因为环境的影响会干扰自己的判断。但现在我会提出疑问:谁的研究?什么环境下的研究?有对照组么?如何证伪?诸如此类。

同样是近期的新闻,孙杨禁赛八年,也是正常。他靠自己的努力与实力成为奥运冠军,又凭自己的性格与认知走到今天这一步。长期来看,收获与失去,最终是与自己匹配的。就像佛系人士经常说的,命中注定。看孙杨妈妈的发言,就知道家庭的环境与文化肯定影响了他的认知能力。所谓富人后代眼界见识远,其实就是环境影响认知和性格,认知与性格决定命运。

反过来说,如果能改变认知,就可以真正做到逆天改命。当然很难,但并非不可能。我目前的理解,世界是信息构成的,能最有效使用信息是改命的关键。所以一是提升自己接触信息的广度与深度,二是提升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

提升接触信息的广度与深度,很容易理解:多读书,多旅行,多体验不同的生活,多认识不同的人,这都是增加自己的信息接触量。

提升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一点如果往深了说,是能够使用一些不同的思维模型,来应对自己没有经历过的事。比如我现在觉得,critical thinking,design thinking 和 science thinking,基本就像瑞士军刀一样,当碰上无法用经验处理的情况,就可以使用恰当的思维模型来处理。


重新看《广告狂人》,感觉和捡到宝一样,怎么那么赞呢!当年不觉得多好看啊。看来还是年纪会影响口味。另外发现我喜欢的几部美剧,都是AMC的:毒师、行尸和狂人。

IMG_4415


真想找个一天时间,啥也不干,就只是把自己以前喜欢听的歌添加到Apple Music。这可能是我用过最烂的一个音乐类app了。用户体验令人发指。


推荐:Chris Do的“如何找到并从事你爱的工作”

晚上刷了一个视频:Chris Do的“如何找到并从事你爱的工作”,非常棒。可以具体学习如何找到真爱的工作,就是那种哪怕中了1000万,你还是会想去做的事,是那种可以让你每天一早从床上一跃而起去做的事。我主要是学习他的表达与workshop现场能力,真高手。 感兴趣的朋友这里收看:youtube.com/watch?v=G2SqqjRn_c0

IMG_4366


发现大清早在CBD通勤上班时听Norah Jones不错,有种自己在纽约打拼的幻觉(虽然现实是在纽村)。

IMG_4438


充满噪音的社交网络

哎这破社交网络啊。我忙了一天后就是想刷刷手机放松一下,缓冲一下一直用第二语言思考和交流的疲惫。我真TM不关心什么肖战孙杨这些破事。就想看看那些真实的,鲜活的人的故事。

问题是不但看不到,还被破事信息包围,弄得反而自己还会对这些破事发表一两句看法,之后又后悔,感觉像是强奸自己头脑的帮凶,帮着按住自己反抗的双腿。虽然只是偶尔,但还是会很不爽。

还是自制能力差啊。


“我跟别人说我内向别人都不信”- 内向并不是不说话 / 碎念

当所有人被隔离在家,就会发现人和人的区别。内向型人虽然也闷得慌,但还是大多能自得其乐,而外向型人就痛苦一些,因为和人交流是他们的能量来源。

很多人对于内向型人的理解就是“宅”,“害羞”,“不善交际”,这其实是错的。内向型与外向型的唯一区别,就是他们获得能量的方式不同。内向型人通过独处来充电,而外向型人靠与人相处来充电。从这点来看,内向型人甚至要有优势一些,因为当外界条件不允许与人相处时(比如瘟疫期间的现在),内向型人一样可以获得能量。

不善交际和害羞的标签,只能说明社交能力和沟通能力弱,而能力是可以培养的。有很多优秀的领导者都是内向型,比如Nike的创始人Phil Knight。

我是典型的内向型人,小时候也特别害羞,连电话也不敢接。后来在工作中慢慢锻炼,就慢慢扩大了自己的舒适圈。出国之前几年,因为做App的关系,经常接触不同圈子的人,我反而还很喜欢认识新朋友,因为可以扩大对于世界的认知。也因为做播客的关系,哪怕是去其他国家旅行,也经常有对我很熟但我完全陌生的朋友约见面,也是一种有趣的体验。

但我还记得刚来新西兰时,那种举目无亲,不敢和人交流的彷徨。处处小心,事事在意,生怕别人笑话,每天活成林黛玉初进大观园的体验,劳心费力。现在想想,交流的关键,不在于内向外向,不在于语言能力,而是自信与自性。

自信是种mindset,不是能力,有一些技巧可以培养,我也在学习实践,改天专门聊聊。自性就是“做本真的自己,不要装”。当年做“i佛珠”时,我找资料,从《六祖坛经》里看到一句佛偈:“若得自性,即是福田”,至今铭记在心。

写上面这些的起因,是今天见到一位从英国出差来新西兰的同事,虽然他不认识我,我没多想,主动上前,握手打招呼,自我介绍,寒暄几句然后回到座位上,忽然意识到自己已经不再是那个三半年前刚来到异国他乡,连问路也不敢的彷徨狗熊,很开心。

IMG_4513


How to learn the structural knowledge of a domain

My best practice of learning the structural knowledge of a domain:

  1. Do the research, and braindump all the concepts you find into one place.
  2. Tidy up those concepts, theme them as chunks, combine or remove duplicated ones.
  3. Build an action prioritise grid, use Impact and Effort to map those concepts out. Then you will have quick wins, big projects, filler tasks, and hard slogs.
  4. Create a note, write each concept down with a summary and example. You can also use a folder to manage the doc. I prefer to use Notion.
  5. Create a series of flashcards, one concept for each card, name on the front, summary, and example on the back. Play with them regularly.
  6. Create a Kanban board (to learn, learning, learned) for managing your learning process.

Currently, I'm improving my UX skills with the following steps. Will share the result after I finish the first 2 learning cycles (Sprints).


从被面试者参与面试并提问

今天参与了两个新设计师的面试。与以往不同的是,我这次是以考察未来同事的身份参与,而不是以面试者的身份参与的。两位面试者都来自新西兰顶尖公司,针对我们的design challenge,花了五小时做了份解决方案,遗憾的是都没有达到我们的要求,还要继续招人。

对我来说这是一次很好的思维模式切换,我知道了从招人的角度,哪些因素是重点要考察的,需要对面试者提出哪些问题。我也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一些面试特别是design challenge需要避开的坑。另外更重要的一点,发现我的design process同大厂的设计师相比完全不弱,也算是从侧面获得了一些肯定吧哈哈。


西方人对于口罩的抵触

早上坐公车见到唯一一个乘客戴口罩(华人姑娘),人群自动避开,旁边座位都空着。洋人对于口罩有种传了几代人的不同看法,根本无法理解东方人戴口罩的文化。上班时忍不住和几个同事科普了一下东方口罩文化,听到“戴黑色口罩显得脸瘦”时,所有人的表情都是当时就震惊了。

奥克兰出现第四例确诊,我们家买了一盒口罩以防万一。50只口罩人民币900元,算是高价了吧!

IMG_4464


脑洞:人类种群的生存

之前有一天发了一个贴,关于假设人类的干预手段全部失效,Covid-19病毒会带来什么最严重的后果。我提这个假设,是想探讨一下从自然的角度,一个物种如何面对不确定的挑战,纯粹思维游戏,不参杂现实因素。

病毒对于种群的影响可能是强大的,但不会是全灭式的,除非真是外星球的病毒,猛烈到人类的基因完全不可抗的因素。如果人完全不干预病毒的治疗,最坏的影响可能是种群数量减少大半,然后与病毒共生,后代慢慢进化出抗体。自然界的动物面对这种不确定的挑战,就是两条路:增加单体数量,靠量取胜,死得多,也总有存活者,或者是个体进化出极强的能力,比如海里的螳螂虾,全身盔甲,有钳有长刺,居然还有一个可以锤存厚玻璃的拳击臂,简直是海里的重装机兵。一般的小敌人小挑战,当然不放在眼里。

问题是有的危机,是超出自己所在系统层面的,用句被用烂的话说,就是「降维打击」,恐龙当年那么强大,碰上系统之外的危机,气候直接变化,也完全没辙,最终全灭。再牛的螳螂虾碰上人类打鱼的,也得翻船。

现在人类发展了几千年,觉得自己已经牛逼到顶了,上天下海,无所不能,互联网那么牛逼,还有各种核反应,宇宙航天,自然界的主宰。其实就像孙悟空一样,被困在一个圈圈里:就是地表往下几百米,往上几千米的这薄薄一层空间。只要这层空间的某些数值有些什么波动,比如温度上升100摄氏度,人类就很快团灭。毁灭性吧?是啊!但对于星球来说,温度上下一些,毛毛雨,稍后就降低了呗,就像是眨个眼,但一个物种就没了。

所以目前技术层面要最大可能地延续人类基因,就是突破地球表面这个薄薄的圈层,殖民到太空和其他星球。这真不再只是科幻了,而是具体的种群生存层面的一种解决方案。马斯克和贝索斯这些富豪,都有这方面的远见,国家层面肯定也有。

从现在的技术到真正能各种近空间殖民移民,可能也就几百年打顶。只要这段时间别太把地球逼急,或者别碰上什么倒霉事(慧星撞地球之类),那应该是可以坚持到的。那时,就像是有了最近存盘点,种群的游戏也就进入下一章了。

当然,永远都有新挑战。那时就不得只是不得罪地球了,还不能得罪太空,而且谁知道太空里有些什么异形克苏鲁在等着咱?The game is on.


Doctor and patient, watched sunset together

IMG_4498

The 87-year old patient stayed in Wu Han hospital for nearly a month, haven't see the sunset since then. On his way to do the Ct scan, young doctor Kai Liu stopped and watched the sunset together. Another touching moment during the Coronavirus.

发了一条热搜Twitter,关于感动的瞬间

IMG_AF41186ED265-1

昨天无意发的一条推特,一天下来2700多转发,5000多赞。各种留言都说被图片感动。嗯,以后会继续发感动我的那些中国的故事到国外,也会反过来。世界需要各种桥梁,再小的交流也有价值。

Did you find this article valuable?

Support Bear Liu by becoming a sponsor. Any amount is appreci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