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一周,对于新西兰这个小国家,就像是坐过山车一样,充满快速的变化。周一上班时,一位kiwi妈妈同事还问我,到底怎么一下子公司会那么重视COVID-19啦?不是只有几例确诊吗?不到一周时间,确诊数十例,新西兰全面封锁禁止他国旅客入境,在昨天周六,总理还发布了全国讲话,声明新西兰进入二级警戒状态。
对于国内的朋友,过去的一两个月都已经有了类似的经历,对于这个南半球的小国家来说,变化才刚刚开始。
我还是继续保持自己的每周分享,平时的常态,在这个时候如果能够保持,是一种很珍贵的惯性。希望读到这段文字的你,stay strong and healthy。
以下是每周狗熊写的中、英文短贴里,值得再次回顾与分享的内容。这是一份我的每周零散心得与学习收获的汇总列表,只要五分钟,就可以获得我一周的收获。请于博客 blog.beartalking.com 查看更多
Read with Bear:Pick Three
开始读小扎的姐姐Randi Zuckberg的书:《选三样》(Pick Three)。这本书的主题真的一句话就可以讲清:每天从Sleep,work,friends,family和fitness里,选三件事情,然后专注去做。读开始的两章感觉像我一样啰嗦,直到后面讲到了她自己的经历,在Facebook做hackathon搞出了Facebook Live,二胎出生前三天还在熬夜给奥巴马准备FB Live的项目,感叹这家人的厉害,真不是个例。
刚刚开始读,但感觉比Lean In更适合我。
我最近发现社交媒体对于自己的危害:同时运行多个社交媒体压力与焦虑,还有注意力的集中能力都有缺失。明天开始进行工作时间无社交媒体的纪律了。
海外华人的疫情经历
China: played the 1st half The world: playing the 2nd half Overseas Chinese: playing a full game 😂
准备好Work From Home
下午收到邮件,本周三全公司work from home,算是一次测试吧。虽然新西兰目前疫情还不算严重,但做好准备很重要。
对于我所在的两个产品team来说,WFH都很平常,我汇报的老板本身也很支持WFH。只是这次是全公司级别,200多人都WFH,有的部门可能还没准备好。
我们平时和UK、US的同事及其他合作伙伴沟通,work remotely没啥区别。视频用BlueJeans,任务管理用Jira,文档管理用Confluence,文件共享用Egnyte,加上万能的Outlook,OK了。对于设计师来说,再加上在线白板协作的Miro,Zeplin共享设计稿,InVision发布原型。技术上在哪里办公都一样。
体验上倒是会不太一样:办公室有人体工学椅子和外接双显示器,家里只有一个外接显示器。好在在家里,咖啡可以打防弹的了(公司是开放空间,blender太吵没有配)
个人觉得在家办公最大的障碍就是冰箱和床。哦不对,在家办公最大的障碍如下图所示。
LinkedIn上看到一位意大利大哥狂赞中国,该贴700多赞,点开一看,绝大多数是华人。 洋人目前的心情可能比较复杂。
全体员工大会:COVID-19
公司今天开了关于COVID-19的全员在线大会,包括美国、英国等市场的同事都连线参加。CEO的讲话让大家明白了事态的严重。对于大部分kiwi同事来说,习惯了嘻嘻哈哈的他们忽然发现:这特么是真的了啊!
和国内可能不太一样,我们对于患上肺炎的风险,担心程度很小,但对于经济的影响以及担心,每个人都能切实感到了。毕竟像是Air NZ这样的新西兰标志性公司,都计划缩减上千个工作岗位。目前会怎么样都还不知道,但未来3-6个月,精简成本,聚焦在保护现金流,大概是所有企业的共同策略。
我们之前在招的设计师岗位估计会暂停招聘。近期在找工作的朋友估计也比较不凑巧了,可能会有一个比较大的gap。
不过事情也有两面,我当年毕业刚好碰上非典,传统途径根本不可能找到工作,但自己在大三时已经在一家培训机构做老师,有一点收入所以也不急。利用那段时间提升了一下PS、AI和Flash,接了几个设计的活儿,算是锻炼了这方面的能力,后来在多年之后开了自己的公司,也算是打下了基础。
经济好时,卖东西,经济不好时,做东西。Evernote创始人Phil Lipin的这句话,我印象深刻,和你共勉。
我的个人Scrum看板
下图是目前我的个人Scrum看板,分别是在Notion里的数字看板,另外是自制的low-fi实体板子。Notion的看板作为前期计划,也会对于具体的任务有很明确的说明,具体要有什么output(比如第二张图,就是其中一项任务的详细要求)。另外Notion的作用主要是用于记录真实的完成度。一个工作周期结束后,这个board就存下来。以后可以复盘查看。这样到了半年一年后如果需要查看项目,可以在Sprint board的记录里翻看。
其实我觉得真正好用的反而是那块实体板子,什么事情做到什么程度一目了然。特别是看着自己一件件地把事情从todo搬到doing又搬到done,非常有成就感。在一个周期快要结束时,也会有些压力,会想要尽量把计划的事情做完,这样也会有些时间不会被无意浪费掉。
Scrum真是好东西。连对于独自一人计划与执行都好用,更不要说是团队一起使用看板了。关键是视野抬起来,没有了使用GTD做个人项目管理时那种只盯着效率不注重价值的跑道状态了。
当然不必强行尝试Scrum,如果GTD对于你目前的状态最有效,那就先使用GTD。同样,你也可以像我推荐过的时间管理书 Make Time 里Jake Knapp的那样,从生理/精神和价值观等角度,重新设计自己的日常,从而创造更多时间。我只是发现了使用10年之久的GTD的局限,而正好Scrum也是我天天在工作中与团队配合使用的工具,所以诞生了设计一套自己的Scrum流程的想法。
关于这套适用于个人的Scrum方法,在我的播客「狗熊有话说」第344期里有,大家可以去收听。
The 2nd half of my COVID-19 experience
For me, the current COVID-19 crisis happening outside of China is like a remake version of a movie. I don't know if things will go worse globally (and hope it'll never getting worse), but I know for sure that in the coming 2-4 weeks, you will be overwhelmed by the non-stop breaking news, emotional stories and too many human moments. Why do I know? Cause I've been there. The Chinese social media and public media started bombing me with COVID-19 information since Jan, and almost ALL the posts I read from my friend's social media are about the coronavirus. I've been overloaded empathized for too many times. Felt angry, shock and touched often in one day, the result was anxious and exhausted.
My tips:
- Control your social media/media time. Remind yourself to take a break from those breaking news.
- Focus on things matter to you and the people you love. Don't focus on fear.
- Learn the fact, but choose the resource wisely. Message from Facebook, Twitter or Reddit is not a good resource to learn things.
- Learn. Get ready to learn a new lifestyle of keeping social distance. Also, learn to deal with things you are not familiar with. E.g. wearing a face mask on the bus/train.
Stay strong and healthy!
新西兰封锁国境了
新西兰封国了,除本国公民不准任何其他国家人员进入,今晚凌晨执行。前所未有,对所有kiwi都是全新的经历。
接下来的3个月对这个小国家的所有人,都会带来巨大的影响。什么影响?……算了还是不说了,免得因为误解带来恐慌。这3个月,可以是恐慌期,也可能是窗口期,但更多会是缓冲期。按照学者的模型分析,新西兰的疫情会在8月(寒冬时节)达到顶峰。也就是说3个月后还有可能会继续严重下去一段时间。
在这时,绝对的现实主义非常有用,虽然提出这个(hyper-realistic)的桥水基金瞬间缩水了20%,但一样应该使用这个原则来面对自己生活的变化,思考,并一一应对。
“我们恐惧的,往往是恐惧本身。”
你的Ikigai是什么?
Ikigai(生き甲斐)是一个日语概念,但却在欧美受到很多成功人士(我不太喜欢用这个词,但暂时找不到更好地描述这个人群的词汇)的推崇。它的意思是“活着的意义”(a reason for being)。当你很清楚自己的Ikigai时,你会每天一睁眼就跳起来去工作,充满激情与使命感,工作与生活也可以很好地平衡,既能赚到钱,也能快乐工作。举个例子,找到了自己Ikigai的人,就算后天确定要死了,他明天还会去做同样的工作。
但大多数人并没有找到自己的Ikigai(后面用「意义」来代指这个词吧),因为这不是学校里会教的东西,而且「意义」与内在的自我有关,每个人的情况也有不同。通常需要一个有经验的导师,一对一地引导,才能找到自己的「意义」。
我曾经觉得自己已经找到了我的「意义」了,但在这次疫情全球漫延,所有人的生活都会发生巨变的时候,我觉得有必要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意义」。因为以往我们熟悉的生活,或是重视的价值,都会被重新定义。
如果你对于这个话题感兴趣,并且也想确定自己人生的「意义」的话,请回复一个“1”。如果人数比较多,我会做一个在线的live训练营,帮助你在60分钟内,找到自己的「意义」。如果感兴趣的人不多……我就把自己寻找自己「意义」的过程记录下来,做成视频(播客)再和你分享。
He made me sad
Feel sad about this guy: saw him in the morning when I went to work. He covered his whole body with a blanket. Went out for a walk at the lunch break, he remained the same position. I guess he just didn't have place to go. Saw him again when I went home, he was reading a book. Now the libraries were closed, which means another place for them to rest is not available. The COVID-19 impact is on everyone.
晚上做了一下自己的Ikigai(具体是什么见前贴),其中的三大板块,what you love,what you are good at,what you can pair for,我的都和以前自我分析时一样。目前最大的不同,应该是第四板块:what the world needs,这个世界需要什么。
你觉得世界现在(或者说今年)需要什么?疗愈?理智?科学?包括但不限于这些?欢迎讨论:)
Perfect time for a design thinking question now: HOW MIGHT WE help people to get through this Coronavirus with our ability, such as design, coding, coaching, teaching, accounting or other skills?
使用Notion进行输入管理的最佳实践
目前我使用Notion管理自己文章、视频、播客阅读的最佳实践:
- 创建一个Notion的文档,取名Reading List,用Tap方式建立,再加上自己需要的分栏,比如分类、summary和阅读时间。
- 在任何地方看到值得阅读的文章,都用iOS的分享功能直接分享到这个Notion的文档。包括微信里看到值得阅读的文章。
- 在看YoTube视频或是听播客,如果听到一些值得再看一遍的,也直接用app里的分享功能存到这个Notion文档里。
- 在文档里阅读。通常我会在iPad端,尺寸大一些很重要。读完后打个时间的标签,觉得有价值的,自己简单写一两句summary。
- 把文档的默认显示换成“隐藏已阅读”。这个需要自己设定分栏的filter属性,但不复杂,用过Excel的同学应该一听就明白了。
使用Notion管理阅读有几个好处:
- 是广义的阅读,包括文章、播客和视频。
- 可以对每篇写自己的笔记,是主动的阅读,不是被动地接受。
- 事后方便查阅。
- 一段时间下来,可以知道自己读了多少高质量的文章。
- 免费的。
世界瘟疫图史。还是黑死病算是大杀器啊,短短几年欧洲团灭30%人口。天花也很厉害,美洲原住民死了90%……
做了一个梦,一个糙汉爸爸拿着步枪,在门口等他儿子的女友,姑娘来了看到当然吓一跳,糙汉说,我拿枪不是吓你,是要让你知道,如果发生什么事,我们是你的家人,我会保护你。
我怎么会梦到这种美式故事的?……
一位法国大哥在居家隔离时,在自家七米长的阳台跑了一个全马,往返7000次。 no excuse.
Read with Bear: 《枪炮、病菌和钢铁》
这个时间阅读《枪炮、病菌和钢铁》非常应景。以前买了中文电子版,又在图书馆排到了英文有声版。可以交叉阅读。以前从没试过中文读一半再pick up英文版继续,这次试一下。目前对于这本书的英文版还是有些怵,生僻的术语很多,特别是各种人类学上的小众领域。 之后再分享具体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