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我说「4月是一个残酷的季节」,是因为我当时还不知道5月会发生什么……
以下是每周狗熊写的中、英文短贴里,值得再次回顾与分享的内容。这是一份我的每周零散心得与学习收获的汇总列表,只要五分钟,就可以获得我一周的收获。请于博客 blog.beartalking.com 查看更多
首次全英文在线分享是什么体验
今天首次全英文在线分享,为时两个小时,顺利结束。60多人报名参加,大家一直各种提问互动,效果很好。结束后我立刻就收到参与的朋友从linkedIn等渠道发来的感谢,一些参与的kiwi朋友也说我的故事对于现在处于职业迷茫或低谷的自己非常有帮助。
很开心,一是在发现自己的分享真的能帮助到别人后那种开心,比什么涨了一万粉丝的数字收获真实得多。二是知道自己有能力驾驭英文的公众演讲了,接下来就是提高和改善了。下一个目标:举办相关主题的workshop。
感谢职业教练Ciao的邀请!我准备了PPT,但分享更多是以访谈和Q&A为主,可能之后我会把自己的故事重新讲一遍,放到节目里。
悉达多:凡所有相,亦是虚妄
阅读《Siddhartha》完全出于偶然,却是2020年目前最大的惊喜。这本书的中文版被翻译为《流浪者之歌》,作者是德国诗人、小说家黑赛,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一战后他的精神崩溃,借助一些精神分析治疗他改善了自己的状况,创作也产生了明显的变化。这本书写于1922年,在他的一次8个月的印度旅行之后。除了《流浪者之歌》,黑赛的必读之作还有《荒原狼》和《玻璃球游戏》。
《Siddhartha》是一个名为悉达多的青年的心灵之旅。要说明的是,在小说里的他并不是我们熟悉的释珈牟尼,而是同时代的另一个青年(我一开始也以为这是佛祖本人的故事,后来发现并不是)。他放弃财产成为苦行僧,和好友一同苦行又各自踏上寻求人生意义的旅程。他遇见了佛祖乔达摩,在城市遇到名妓卡玛拉,回到尘世,成为富商,又再次抛弃一切,在河边获得救赎,和摆渡老人度过余生,却最终悟到了人生的终极圆满,在河边帮助当年的好友觉悟,然后故事戞然而止。
很多年前我看过一部韩国导演金基德的佛教主题作品《春夏秋冬又一春》,读这本《Siddhartha》时,感觉两者非常像。仿佛是某个母题,被再一次地讲述。
这部书的语言优美到很难复述,更何况我读的是英文翻译版,难以想象其德文原版会是什么感觉。
我想,也许很多西方文明解不开的问题和死结,答案真的在东方。
搜了一下,这部作品在60年代的美国也是嬉皮士们人手一部。那个心灵至上的迷幻年代,这也不意外。另外在1972年也曾被拍成电影。看电影海报,主角选得还挺有味道:)
推荐喜欢文学的朋友找来读一下。这么打比方吧,《牧羊少年奇幻之旅》算是《Siddhartha》的浅近版,它们都是对于人生的寓言。如果你喜欢前者,那么可以试一下后者。如果你对于宗教特别是佛教也有些兴趣,这本书不容错过。
这两年因为转行的缘故,为了自我提升,大量读非虚构的书。这次重新阅读文学作品的感觉,真好啊!
四月份读完的四本书
四月份读完的四本书:悉达多、理查德·布兰森自传、Ikigai和公众演讲技巧。最棒的一本,毫无疑问是悉达多。很有意思的是四月读的有两本书,都是关于西方人寻找东方文化解惑的。值得肯定的,我是在居家工作/做饭/带娃/娱乐和在几个不同项目间切换的间隙,找到了仍能保持一个月读完四本英文书的方法。
五月份目前没什么大计划,预计打算读完马尔科姆的新书《和陌生人说话》, BBC的经典脱口秀节目语音书《1分钟挑战》,还有UX大神Jeff Gothelf的新书《永远有活儿做》。
Finished these four books in April: Siddhartha, Ikigai, Lost my Virginity, Public Speaking. Siddhartha just blowed my mind. So good!
May reading plan: Forever Employable, Talking to Strangers, Just a Minute.
我眼中的前浪后浪
前两天的B站视频“后浪”,其中提到一点:前浪羡慕后浪有选择的权利,说到这里何冰眼里感觉都有泪花。我们会从最习惯的角度去怼:连查个资料都要用V*N,这叫什么选择权利?
作为八零后大叔,我懂视频里的意思,那是指上一辈羡慕现在的一代有自由选择自己职业,学习和工作的城市,这样的选择权利。在我们来看这是默认的权利,但在上一代人的时代,一纸分配,决定一生。再有才华,分配到不匹配的地方,一生的理想就被雪藏。这是六十年代人的痛。
七十年代人虽然没有那么绝对,但一样面对信息、地域等资源限制,就像贾樟柯电影《小伍》里的女主那样,有才华有理想也有能力,但没有机会,一个有着舞蹈梦想的女青年,最终也是在县城邮局做着不喜欢但还凑合的工作,一辈子就是那样,理想的火花慢慢在柴米油盐中熄灭。
八零年代的人就幸运得多,有了更多选择。我觉得还是因为出现了互联网,让我们赶上了这班车。比如,作为一个小县城出来的青年,我本来最理想的生活就是在省城有份稳定工作吧,自己也没想到会没关系没有钱没资源,凭自己和家人跑到南半球开始体验不同的生活,而且这只是中点,不是终点。
再往前,几代甚至十几代人前,别说选择,生存才是最大问题。我特别佩服古人那种朴拙的价值观,你给我个馍我就帮你挡箭,是因为那个时代真的就只有那么多信息,你想复杂也复杂不起来。
未来时代的挑战更多会来自于心灵、技术和资讯,上一代人习惯于实体资源的挑战,会对于这些领域嗤之以鼻:上不了网怎么了?可以当饭吃吗?但对于下一代人来说,这样的挑战,其惊心动魄一点都不逊色,虽然看起来似乎没什么。我喜欢刘慈欣的短篇《乡村教师》,就把这个方面做了极致的想象。
我强烈推荐的那本书《Everything is fucked》,作者Mark Manson有专门探讨过这个问题。
有人可能会说狗熊你一个80年代的人,这样拿腔拿调,好像自己对6070年代人的生活和心理多么了解似的。多读书,多观察,多看电影或其他文学作品,自然会了解多一些。反之,针对前浪这个建议同样适用。这个时代的书品质比起十几年前可能是会弱一些,但新生的视频、动画、游戏和网络交互,表现力和传达信息的能力真不是以往任何一个时代能想象的。我们真的生活在最好的一个时代。
这是我想到关于“后浪”视频的一些观点,欢迎留言探讨 😊
一个15年经验的厨师要转行做UX设计,我的建议是:
Recently, a UX graduate reached out to me via LinkedIn for some advices about how to find UX jobs in New Zealand. She studied UX In Australia and found it's hard to find a job without local experience and reference here. I'm happy to help her because I've been there too. Surprisingly, I found she has been a chef for 15 years. It is a big career transitioning.
My suggestions were connecting the dots and planning a better position.
A chef's job definitely needs the skills such as project management, experimental mindset, working under pressure and collecting feedback from customers. These are all the essential competency for UX designers. They are transition-able skills. Use some examples to show employers you can get thing done.
Also, many restaurants in New Zealand were forced to go digital during and post COVID-19. As a UX designer with chef experience, you are the best person to understand user's need and pain points. That's an advantage if using wisely.
This is also a reminder for myself: how to connect the dots to build a future-proof career?
What do you think?
对于微博的新增粉丝已经无感…
这两周都没看微博网页版,刚刚看了一眼多了3000多粉丝。以往我肯定特别兴奋,但现在完全无感,一是觉得这种数字游戏真的到了几千以后其实没啥特别的,除非是靠这个吃饭的自媒体,不然过度关注数字,哪天一个封号,空荡荡一片好干净。另外这三千多的数字里活人有多少?活人有基本认知和交流能力的有多少?真不知道。比如图二这个僵尸,都会自言自语了。
不过我还是觉得微博比微信开放得多,也能获得更多有价值信息,我也经常刷,相反微信我真是很少从头刷到尾那种。你呢?
正在读:Just a Minute
这两天听的有声书是BBC的50多年老牌节目Just a minute精选,其实严格来说不是书,而是节目录音。主持人Nicholos一个人主持了这个节目52年,简直媒体奇迹。节目规则很简单:主持人给出一个话题,比如“大狗熊”,然后嘉宾就对这个题目随机开始1分钟的演讲,如果出现任何重复、犹豫和脱题,另外嘉宾就按铃,抢夺讲述权。比如一个嘉宾说“Bear is a very very big animal",另外的嘉宾会马上按铃,因为出现了两次“very”。简单吧?听起来会不会有点无聊?
实际情况是娱乐性爆表,好看到不行!太精彩了,听那些嘉宾用RP英式朗诵腔一本正经地胡说,太过瘾了。比如什么“一觉醒来我感觉口渴,就下楼去喝水,走到一半才想起来我家只有一层楼”,语言的魅力淋漓极致。
这种节目不用都能听懂,非母语也很难都听懂,但气氛是可以感受到的,各种笑点,非常治愈。估计洋人去听相声,应该是和我同样的感觉,跟着大家乐呵乐呵。
这本书我就不和大家分享读后感了,也无法分享。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去搜索这个节目看一看,非常好看。
Molly的段子
Molly说,爸爸不要坐在沙发上,动物还在睡觉呢, 我说爸爸累了在沙发上休息一下啊! Molly说不行你坐在地上吧!你坐在沙发上他们会痛的! 我说你不让亲爹在沙发上休息一下,你的良心不会痛吗? Molly说不会呀!
上周六做的一场在线职业策略分享,之后的调查反馈:用户满意度NPS90分。需要提升的地方:我的视频背景哈哈。另外简洁,聚焦,更多互动,适当场控。事前征集问题。之后的话题:有人对于求职与专业领域的人脉感兴趣。
作为首场针对本地职场的全英文分享,结果不错,很满意,也知道了哪些需要提升的地方。
有意思的是,我原来做中文节目如果是free style就有啰嗦的毛病,没想到现在用英文也一样……
刚读完:Forever Employable
在读Jeff Gothelf的新书《Forever employable》,太燃了。30岁以后的社畜无法避免的职业焦虑,其实别人都有,而且也有解决办法。周六午后,平时都是昏昏欲睡,我却读得极度兴奋。这本书全球6月发行,我读的是作者直接邮件发给我的PDF印刷版。和他预约了6月4日采访,聊聊如何“永远不失业”。
Reading Forever Employable by Jeff Gothelf, SO good!! Normally I feel flat after lunch, but now I'm pumped up! Can't wait to finish the book and share the insights with you!
(第二天)昨天下午开始读《Forever Employable》,今天下午读完。没有跳读,第一页读到最后一页,创下了我目前英文书阅读速度的记录。一是因为这本书篇幅很短(100页),二是因为Jeff的语言极其清晰简明,非常易读,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几乎每一个观点都是针对现在的我所面临的规划与选择。
读这本书时不断地点头,当然也会冒出很多具体的问题。最大的收获:我已经清楚接下来自己五年内的职业规划的大概方向。整个路线已经清晰,具体的计划需要一步步探索,而且绝不简单,但心里已经有了方向。
这是读完后第一时间的心情记录,其他收获之后会具体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