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的焦虑记录 Weekly第3周 / 狗熊有话说

两年前的焦虑记录 Weekly第3周 / 狗熊有话说

·

1 min read

IMG_3626

以下是每周狗熊写的中、英文短贴里,值得再次回顾与分享的内容。这是一份我的每周零散心得与学习收获的汇总列表,只要五分钟,就可以获得我一周的收获。请于博客 blog.beartalking.com 查看更多

洋人同事也在读《三体》

公司的副总今天递过来一本书:“Bear你知道这人么?这本书太棒了!”我一看,Cixin Liu,再一看书名:《黑暗森林》!他的评价是“第一本还行,现在这本简单绝了!”我说等你读完我们再好好聊聊哈,目前先不剧透。也先不告诉他我录的《三体》书评视频在YouTube上有十好几万的浏览量。

还是挺开心呢,在南半球的新西兰,大刘也已经那么受欢迎了!


Essential skill of the 21st Century

One of the essential skill of 21st century is able to drop something don't deserve your time and money as soon as possible. Relationship, job, book, investment, or arguments.


The Latte Factor

WechatIMG3

今天早上五点半起床去参加toastmaster的附加收获,就是在路上读完了今年的第六本书:The Latte Factor.

这本书和咖啡没啥关系,其实是一本财务管理的故事,一个每天奔波在自己工作,焦头烂额的女白领,如何在偶然碰到的一位神秘的咖啡师傅的教导下重新设计自己的财物习惯,获得自己想要的生活的故事。

选择这本书的原因很简单:作者David是用一个故事驱动,来讲述几条很具体的财物习惯。同样的方式我在2012年写《苹果物语》时,也有使用。我就想看看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写的故事驱动型技能类书籍,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地方。

发现他使用的方法基本也是我用的😂:虚构一个人物,面临各种问题,再虚构另外一堆人物,依次给她指导,直到解决问题。

这本书适合对于财物概念基本为零的小白作为启蒙阅读,可以把它理解为成年人版的《小狗钱钱》。

不过读完我还是有两个感慨:财商这种东西,那些家庭有教的,人生的加速度会越来越快。但我们大多数人的父母都是打工,对于财务管理的理解基本就是:多赚钱,有个稳定收入的工作,不要欠债。能有这几条的都不错了,很多家庭完全没有财务教育。这时只能靠自己学习。这个能力太重要,越早学习越好。而且最关键,要运用到自己生活里,养成习惯。

第二,这件事只能靠自己,并且任何时候也不晚。

书里讲到的三条法则:

  • Rule 1, pay yourself first.
  • Rule 2, don't do budget, start to do that automatically.
  • Rule 3, Live rich now. Find out why to do it and do it.

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与《失控》

WechatIMG4 WechatIMG5

前段时间啃完了设计领域必读的经典 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DOET),除了关于设计方面的认知之外我发现这本书在精神气质上与另一本同样难啃的书极为相似:Kevin Kelly的《失控》。

  • 两本书都写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DOET写于1988,失控写于1991)
  • 两本书都是慢热,火了三十年,还在越来越火
  • 两本书都极为难啃,信息量极大
  • 两本书都是弱线性结构,可以跳读。更类似于专题合集
  • 两本书都对技术持乐观主义态度
  • 两本书都认为人的定义和能力会因为技术而改变。DOET主张通过设计解决问题,失控认为技术本身的推进会解决问题(但也会创造新的问题)
  • 两位作者在各自的领域都是顶级意见领袖
  • 最有意思的一点:两个人都是白胡子白人老头儿

两年前的焦虑记录

前两天翻自己Drafts,碰巧看到我两年前写的一段文字,记录了自己当时的焦虑:

  1. 36岁,马上就要迈入40岁的门槛
  2. 目前家里只有一个人在工作
  3. 女儿1岁,之后开支会越来越多
  4. 在洋人公司上班,语言不好,工作技术含量低,有被替换性
  5. 个人精力有限,目前事务太多,精力还很分散
  6. 原先积累的国内人脉慢慢变淡不可用了
  7. 一些本来还可弄的国内项目因为我没有全情投入可能黄掉,而且失去信任

现在再来看,几乎所有当时的焦虑都已经不存在了。有的是问题已经得到解决,有的是我已经和问题和解:

  1. 虽然快要40岁,但感觉比两年前活得更年轻。也接受了身体会老去的现实。思考与执行更果决,看到了大龄的优势。另外,国外职场基本不怎么care你的年龄。
  2. 双职工ing,此条已解
  3. 开支多,多赚钱呗。开始理财呗。
  4. 离职重新找了工作,五个月后实现目标,转行成功
  5. 精简了事物,聚焦了目标,学会了Agile
  6. 有了新的新西兰人脉
  7. 同样,居然又有了一些新的国内可行项目

人生的旅程有起有落,继续往前走目前来看最重要。碰到困难,停顿一下,然后再次出发。


今年第7本书:Podcasting

WechatIMG6

2020年第7本书:Podcasting。我都不好意思称这是一本书。第一,作为有声书它只有40分钟的篇幅,如果写成书稿,大概只有1万字左右吧。第二,在Goodreads.com根本无法搜索到这本书,直接搜索的话只有一个Audible.com.au的链接。简单说这本书就是罗列了一些关于播客制作的基础概念,可以让还没有开始做播客但有这个想法的人对于这件事有一个概括的认识。没了。

但这本书在给自己取名字方面倒是一点都不谦虚:Ultimate guide,终极指南,其实都只是些基础皮毛。

虽然如此,其中还是提到几条我可以借鉴的tips:

  1. Always have a Call to Action
  2. Always checking recording level
  3. Work on teaser copy, keywords and tags

我自己总结的,一个优秀播客的四个基础:Findable, Valuable, Expectation fulfilled, Networking。比书里提到的更有价值。

另外书里还提到了播客赚钱的方法。这点其实和其他内容生产一样,不多说了。


我的思维盲区

上周与一位在奥克兰做职业设计的教练聊天,说起她也有印度的客群。我说我特别佩服印度人的沟通与自信,相比较中国人太内向了。她说,这也分,印度的女性相比其他亚洲国家的女性,就更需要鼓励与自信提升。我一想也是啊,我之前接触或是听说关于印度人交流表达的例子,除了上次听播客的一位女嘉宾是印度女性很有表达的自信之外,其他都是男的。在极度重男轻女的印度,男的有时过于自信,也会带来很多问题。

这就是思维盲区。不是她提到,我就没有意识到这个点。与人交流和读书学习,是察觉和消除思维盲区的最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