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硬核,我吃核 Weekly第8周 / 狗熊有话说

他们硬核,我吃核 Weekly第8周 / 狗熊有话说

·

1 min read

IMG_4291

以下是每周狗熊写的中、英文短贴里,值得再次回顾与分享的内容。这是一份我的每周零散心得与学习收获的汇总列表,只要五分钟,就可以获得我一周的收获。请于博客 blog.beartalking.com 查看更多

前几天因为我独特的吃苹果方法,获赠一个外号 Core Eater(吃核人),感觉比现在的网络流行语「硬核」要更好听一些。所以有了这期周记的标题。

关于透明

Ray Dalio的《原则》里有一条极重要的原则:在企业内保持几乎绝对的透明与与尽量客观。为了这个他的法务部有几次差点崩溃:太TM透明了,很多文件随便谁往外一透露,必定挨官司。

老爷子说透明是为了防止更加致命的危机出现,也有助于保持平时应有的企业文化。(我的理解)

一场天灾人祸下来,发现这真是金律。


微博近期不可多看

最近刷微博开始体会到中国古代那些昏君的心情了。

每天翻开奏章,就是「中原告急」,「湖北知府不力」,「振灾钱粮受堵」,雪花般袭来。

然后又被宅在宫里,终身隔离。难得能出个门还得大呼小应。

我也得躲去养心殿斗会儿蛐蛐儿逃避一下。


若犹豫,便会败北

断断续续看完了《只狼》的全程视频,厚重独特的世界观,日式仙侠与魄力逼人的各种boss,不愧是获奖大作。 而且还被鸡汤励志了: 若迷惘,便落败。若犹豫,便败北。

IMG_0475


差点去领失业救济的去年的我

这一两周前后帮过几个朋友看简历,想起了我当时无业转行找工作的状态。

最低谷的时候没收入,有奶娃,投简历,无回音,每天都心慌的一逼,终于打算去领政府补助了。

去了劳动局,填了表,工作人员说必须先上一期求职的培训课,然后可以申请补助。我填了表,约了培训的时间,那天送完娃去幼儿园,走路去到劳动局,准备上培训课,然后领失业补助。走到门口,停住了。

我不太记得当时的具体想法,只记得自己一扭头,回了家,在书桌前忽然想通了,在劳动局官网取消了自己的补助申请。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当时的心理,那就是“我觉得我还可以抢救一下”。然后两天,我制定了自己的“knowledge、skill、portfolio、community”四象限转职规划,并全心地按自己的计划前进。后来几周,我还是没工作,但不慌了。我把一半精力花在建设自己的portfolio上,其余照旧。我相信我为自己做的计划,是最适合自己的计划。

过了一个月,一次设计师的meetup,所有UX/UI设计师都展示自己的个人portfolio,我讲完后,在场的猎头和甲方都表示我的展示最棒。之后那位kiwi甲方还私下约我做他们的兼职。于是我很奇怪地,虽然本地零工作经验,而且无业,但居然也还有些专业自信了。

又过了不久,我找到了一份freelance的UX设计工作。再之后,我拿到了两份全职UX设计师的offer。

现在想想,我当时在劳动局门口转身的原因,可能是“我内心深处,不相信一个从来不了解我的社会机构,能为我做出最适合我的职业规划。”

可能在那时,我内心的声音是“你自己的命运,由你自己来做计划,做决定,做执行。谁也代替不了你。” 之后面对压力的坚持,也因为这份对于自己的信念。相信自己,把握自己的命运。

第一次说出这个故事,希望能对最近非常时期觉得很难熬的朋友们有些帮助。

还有很多时候,再挺一下,就真的就好了。比如现在的武汉。信念其实比我们原先想的,要重要得多。

他们硬核,我吃核

我吃苹果和香蕉的方式。今天吃苹果时,一位同事说,Bear你是个core eater啊(食核者)。 听起来还蛮酷的,Bear the core eater,食核者大狗熊,比什么硬核之类的好听多了:)


如果用武侠来打比方,在项目开发时,使用甘特图做项目管理,就是练习打套路,而使用Agile敏捷开发,则需要见招拆招的能力。Agile的一些要求的软能力,很多都是21世纪必备的元能力。

任何工作中的元能力:沟通与表达

今天不发鸡汤了,分享一下专业领域的感悟。

做互联网技术相关工作的人,到国外工作,最需要提升的能力是什么?沟通与表达能力,没有之一。这也是最能增加业绩与表现的能力。

技术类工作,不论是程序员,设计师或是项目经理,技术水平的提升当然是持续的要求。但通常中国人在英文环境,对于沟通会有些心虚,怕别人听不懂自己的话,或是表达不到位,就不太敢沟通。对于「说错话」的恐惧,让我们不敢主动沟通,或是对于自己没有充分了解信息的任务,不敢提问。

这样的习惯带来的最大影响,就是团队成员对于你的能力缺乏了解,也就没有信任。他们不知道你是否真的理解了要做的事,有没有困难,不确定的事情是什么,你的解决方案是什么,你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决定,依据是什么。如果这些信息都不透明,那么就没有信任,也没有说服力。

更何况大多数国外的技术开发团队,目前都使用Agile作为工作的主要模式。Agile本身就是重沟通,轻文档的方法论。一个标准的Agile Sprint流程(两周)里,有Refinement meeting,约4小时,有Sprint Planning,约1小时,有Retrospective,约2小时,还有每天的standup meeting,15分钟,两周就是2个半小时。两周里有10个小时的时间是用来沟通的。这些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开会,而是团队每个人都要对于自己的任务表达,提问,确认步骤,所需资源与时间。如果沟通与表达能力不够,就会非常被动。

我一开始在敏捷团队工作时,不清楚这些会议的意义,对于沟通也有些恐惧,所以一是在讨论自己的任务时,只是想表达到“基本水平”,不会显得太弱智。别人在交流的时候,我也经常走神,因为在焦虑自己应该说什么,怎么说。开会时我会想怎么还不去具体工作,经常还会在会后花很多时间去阅读消化文档,自己的进度也经常落后。

适应了好久之后我才发现,Agile的会议本身就是用来消化信息和协调资源的,在会上做好协调和信息处理,可以大大节省之后的时间。而会上的信息消化,沟通与提问不能少,于是又回到了最基本的能力:沟通和表达能力。

所以说沟通和表达能力是21世纪最重要的元能力。而因为文化与教育传统的原因,这也是我们大多数华人最短的一块短板。以我之前一次英文公开分享的经验,10个人参加分享,5个人在分享过程与之后提问与互动,没有一个华人,虽然参加分享的有3个华人。

短板的好处在于,只要你能比其他人做得稍微好一些,你的表现就会非常显著。比如其他华人如果表达能力普遍弱,你只要稍微好一些,就会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OK,那么关键的问题来了:如何提高自己的表达与沟通能力呢?

以后再说啦。写不下了:)


关于播客的文本

又收到一封听我播客学中文的美国人求播客的文档,这已经是两个月收到的第五个相同需求邮件了。我知道有不少人听我节目学中文,但真不知道文档的需求有多少。顺手问问朋友圈里做播客的朋友,你们有类似的听友反馈么?是如何考虑的?

IMG_4195

Why we study?

Don't study because you need to.

Study because knowledge is power.

Study because they can never take it away from you. Study because you want to know more. Study because it enhances you.

Study because it grows you.


育儿随感

自从没当全职奶爸,好久没记录育儿感受了,今天来一发。

上周带Molly去看医生,一位和蔼的kiwi医生接待的我们。这位医生很会沟通,先夸我的英语,然后问Molly在家是不是双语?我们说目前在家都和她说中文,反正她之后怎么都会讲英文,练习机会那么多,担心的反而是中文。知道了Molly是Bilingual(双语),医生发自内心地夸了句真好,并对Molly说你真是幸运的小孩。

我忽然想到了大部分中国家长习惯的焦虑式教育:因为担心孩子落后,所以去强化教育,报班,买课。思维模式是“缺乏就会落后”。我和老婆有时也会受这种思维惯性影响:我们完全不担心Molly的英文,但有时看到听到国内朋友说起现在小孩,读小学前就会写1000个汉字,还是会有些隐隐的担心:她以后中文太差,甚至不愿讲中文怎么办?

回顾这种心理,应该是把“流利地听说读写中文”当作中国人的默认能力,当面对在英语国家长大的后代可能不具备这样的默认能力,就会觉得失去了什么。而人对于失去已有事物的恐惧,要远远大于获得新的回报的惊喜。

以那个kiwi医生的视角,Molly的英文是她的默认能力,有中文的环境是她的“额外”收获,所以她会觉得Molly很幸运,因为我们考虑问题的视角,“默认值”是不一样的。

我不知道Molly长大后中文会到什么水平,能做的就是坚持给她用中文讲故事,在家讲中文,学汉字。从语言学习和提高认知的角度,能在双语环境下长大,的确很幸运,那位kiwi医生说得对。没什么好焦虑的。


虽然人在新西兰,生活基本没受新冠的影响,说这种话感觉有些矫情,但我觉得这次疫情对所有人都有心理上的影响。除了之前的愤怒、伤心、无助等情绪会在查看社交网络时无意被共情之外,一些事情的惯性好像也被打断了。比如我的播客,上期节目还是疫情爆发最初二十多天前更新的,后来这段时间没更,因为完全没有状态想要说点什么。

如何让设计方案无法被反驳……

今天老板教了我一招,可以让设计方案无法被反驳,原理很简单,步骤很清晰,只要做到每一步就必然没问题,但需要时间磨练。可以理解成杨过的重剑,大巧不工,一招制敌,却不容易练成。

首先需要先深刻理解design thinking,并熟练掌握其五个步骤。

然后……


目前最喜欢的设计教练:Chris Do

IMG_4212


My current challenge as a designer is how to be confident enough to be a challenger.


吸引力法则还真有意思,昨天二刷了韩国电影《寄生虫》,今天晚饭老婆开车就莫名其妙走错路从原定的中餐馆换到了韩国料理。刚刚看推特,突然就有一位韩国听友留言at我(金律师,看名字和头像很有韩剧风范)


如何设计自己的职业地图(UX篇)

呼,终于写完了:设计你的职业地图(UX篇),这个月写完的第一篇英文文章。我给自己定的要求是不写完这篇文章,就不写任何新的东西,就连朋友圈发文都不行,最终在计划的最后一天完成。

这篇文章讲了我之前提到四象限转行的职业规划,四个象限分别是知识架构、能力矩阵、案例,还有专业人脉。在文章里详细讲了要chengweUX设计师分别需要如何提升这四个象限的level。我自己就是依照自己总结的这个方法,6个月内零基础零经验转行成功。

blog.beartalking.com/design-ux-roadmap

如果英文阅读苦手的朋友,可以等我之后录制相应主题的播客节目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