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出了适应开会的能力

·

1 min read

Table of contents

No heading

No headings in the article.

今天一天开了接近五个小时的会,而且一半是workshop这种高强度脑力的会,也慢慢习惯了,虽然肯定还是很累。

在Xero这样的公司因为筛选机制和公司规模与文化的原因,工作上碰到搞不清状况的傻逼几率很小,绝大部分同事的个人技术能力与知识储备都非常强,而且大多具有非常强的策略和组织能力,非常利于个人成长。缺点就是沟通成本太高,开会时间占比太重,而且似乎没有比较好的解决方法。特别对于产品设计师,需要跨越产品、开发、设计、运营、市场、数据等不同部门,沟通的节点和频率远大于纯技术岗位。(说起来我还挺羡慕程序员岗位,只需要把自己board上的事情解决就好 - 其实也不)

但对于个人来说,我已经慢慢适应了。这种环境,需要及时并临时表达沟通,需要很好的聆听能力,以及非常可靠的笔记及信息处理的能力。我在这些方面还行。之前的瓶颈是语言,好像是在前年去年突破语言后,就有明显的提升感。

回想第一份工作的时候,因为在洋人公司碰到开会,非常头疼,只能靠提前准备,当时除了语言问题,还有文化、知识储备与自信心的问题。但如果同样的方法用在中大型公司,那么会把人累死:每周30-40%的时间在开会,如果还做大量地提前准备,那就不太容易持续了,长期的话会把自己耗干。关键还是提升自己信息处理的带宽,和现场处理问题的自信,另外是精力管理和对话管理能力。

比较有意思的是,这种“即兴发挥,全情投入”式的会议工作模式,似乎也影响到了我进行内容创作的方式:以前制作视频,我会写好几乎所有稿子,然后录制后,进行重度剪辑。现在做视频,我更喜欢做好内容的准备,然后录制时直接一次到位,后期很少剪辑,就像准备一场演讲一样。这样的内容创作流程的作品质量不如精细剪辑的流程,但对于个人能力的提升更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