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孩子去逛动物博物馆能学到什么?

带孩子去逛动物博物馆能学到什么?

·

1 min read

IMG_0069

回国休假,带孩子出门去哪里玩,总是个大问题,天天商场游乐场,小朋友总会玩腻,家长更是审美疲劳……在朋友圈里求教了昆明本地的朋友,摄影达人乱马老师给了一个建议:去昆明动物博物馆逛逛吧!

2018-08-14-01

昆明动物博物馆一进门就是超酷的长颈龙骨架化石,大约 20 多米的高度

昆明动物博物馆是个知道的人不多,但“知识存货”却不少的地方,虽然在交互和布置方面还有很多可以提高的地方,但对于求知欲和好奇心很旺盛的小朋友们,算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具体这里是啥样,看视频就知道啦。

v.qq.com/x/page/c0756r3s26q.html

发这个视频,不是想为动物博物馆做宣传,而是想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带孩子学习关于动物的知识呢?

其实对于这个问题,我之前也有过一个类似的疑问:为什么我们的童书和故事里没有鳄鱼和蟒蛇呢?我也曾在熊孩子的公众号里,写过自己的一些思考。

在那篇文章里我提到,中国小朋友喜欢可爱的动物,其实更多是由于成年人,特别是父母的影响。偏实用主义的中国人,通常给小朋友介绍的动物,要么是可以吃的,要么是能干活儿的(猫:我是天下人的主人,要干什么活儿?中国人:去,抓老鼠去!)但现在的小孩生活已经离自然很远,如果在读物里还见不到其他一些不常见的动物,他们对这个世界的了解,会不会变得很狭窄,很片面?

也许,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西方的童书作者才会有意识地在作品里加入一些真正的野生动物——那些我们在实际生活中不常见到的动物,比如鳄鱼、蟒蛇之类。也许他们想让孩子们明白:这个世界很丰富,各有不同,五彩缤纷,动物们也是这样。哪怕物种与我们差别很大(比如爬行动物),也不应该忽视他们的存在。

这一点,也适用于去看动物这件事。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是两个概念,当孩子们接触了很多关于野生动物的知识后,他们才会发现,这个世界原来是那么多样化,那么复杂。有了这样对于世界的认知,他们在之后的生活中,也就不太会轻易地给事物贴标签,简单化,这样的思维方式,对于他们的帮助,远远不只是学习到动物知识那么简单。

每一两周就会带 Molly 去的奥克兰动物园,这是其中一部分的哺乳动物

新西兰的维塔工作室(就是那个以电影《魔戒》特效一举成名的维塔),在奥克兰举办过一个名为“Bug's Life”(昆虫的生活)的互动展,其中有一种名为珠蜂的昆虫,其生育方式是将另外一种体型稍大的昆虫脑部注射神经毒液,然后那只昆虫就会被它控制四肢行动,成为它的“僵尸”。珠蜂会把自己控制的昆虫引到地洞里,然后在它肚子里产卵,珠蜂幼虫就以“僵尸”虫子的身体为食,8周后,小珠蜂诞生。

这只珠蜂(绿色的那只)正在制造自己控制的“僵尸”

这样“真实”的大自然,别说是对于孩子,对于大多数家长也是以往不曾了解的。让孩子(当然是适当年龄的孩子)了解这样的知识,可以让他们对于真实世界有更多认知,也能够对于大自然有着更多敬畏。对于这个展览感兴趣的话,可以看看我录制的这个Vlog视频:

v.qq.com/x/page/q0542ioo5o1.html

很多中国孩子(特别是很多老人带的孩子)真正是小皇帝的行为模式,去动物园看到狮子在睡觉,就发大火:为什么我来看狮子,它不陪我玩,而是自己去睡觉?!这种“唯我独尊”的巨婴心态,就是缺乏对于自然中其他物种的了解和敬畏造成的。

每年都会听到这种“巨婴”因为以为世界是围绕他在转,而遭受大自然的惩罚甚至丧命的例子。比如在动物园观光区打开车门被老虎咬死的,翻墙进动物园捡手机被狮子咬死的,去拉着孔雀自拍结果眼睛被啄瞎的……如果他们能够在对世界形成认知的少年阶段,了解更多关于大自然和动物的知识,也许就不会出现这些让人叹息的新闻了。

Img7160778_n

一名印度学生翻进动物园的虎区,在被老虎咬死前合掌求饶……

从这个角度来说,多带孩子去动物园,去学习一些关于动物学(Zoology)的知识,是非常有意义的,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