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强度英文开会7小时,不觉得崩溃的秘诀是……

高强度英文开会7小时,不觉得崩溃的秘诀是……

·

1 min read

昨天上班时间8小时,加上一早上班前去参加的Toastmaster活动,我这天有7个小时在开会!如果让三年前国内的自己听到这个日程,估计想死的心都会有(都开会了,不做事了么)。如果一年前的我,也会同样想屎(英文会听又听不懂,说又说不出,急死人了)

但现在的我特别高兴,也特别有成就感:我掌握了高效开会的几个关键:自由表达、目的明确、100%在场,接受无知。

自由表达是所有华人参加在英文环境的最大挑战,也是我几年前刚开始在洋人公司工作时最大的一个痛点。有观点想说说不出来,那种感觉记忆犹新。我上一份工作缺乏充分表达的锻炼机会,虽然在英文环境工作了两年半,但一直没啥提高。在现在公司交流机会多了太多,但自由表达依然是我的瓶颈,但今天,我忽然感觉这个瓶颈被打开了。

根本不是什么量变到质变,带来变化的原因有很多,最关键的就是一个:mindset(思维模式)。

我开始把注意力从一件事在语言角度要怎么说,换到了“我要说什么,要怎么说,为什么要说这个”。完全不再担心语法与时态之类以前会考虑的问题。神奇的是,当我不再考虑这些语言角度的问题,沟通效果以“肉眼可见”的程度提高。而且更神奇的是,我的语法时态也变得更好了。就像樱木花道在投篮练习时把注意力放在脚上,反而命中率更高了。这是自由表达。

目的明确这点属于开会的基本要求,最重要的就是先问自己,这个会议为我创造价值么?我花在上面的时间值得么?Agile的工作模式需要有大量的口头交流,也就是会议,以前我觉得“会开太多,没时间做事了”,但现在我的理解变了。“会议就是解决问题的方式。特别对于软件开发领域,很容易进入功能更新的循环,主动型会议可以确保团队内大家的理解都一致,而且我发现,我有的问题,可能其他人也有。今天在开会时测试工程师就主动来和我说,他很喜欢我现在在开会时向全团队展现设计的思路与Lo-Fi方案,因为他的任务都是从文档传递的,在开会时看到项目在设计初期的龙骨,有问题他可以直接现场问我,这样他对于功能的理解也更加深入。

100%在场,这是我观察自己之前开会时的表现后,给自己确定的一个纪律。只要是在开会,我就保持自己100%在场,不回邮件不看slack message(微信早就不看了)。有几次我瞥见同事发来的邮件,打算趁开会不重要话题时顺手处理一下,一低头,就错过了很多关键的信息,事后会反馈在自己的工作中。“这个点我们开会时已经决定去掉了,怎么Bear你的文档上还在?”

为了保证100%在场,我开会时会关掉所有提醒,并且不去看手机。我也专门练习了几周冥想中的“noting”技巧,可以让自己更不容易分心走神(跟着HeadSpace的专门课程练习)。这个纪律可能会增加一些工作量,因为开完会后我还得再花时间处理一些事情,但目前来说这个纪律给我带来的价值,是足以cover这点代价的。

在中午午餐时间,我去海港旁跑了一圈,不然下午的长会过程中我可能会昏死过去!

最后一条是“接受无知”。我现在碰到不清楚的概念,会马上提出来问。以前的我会很害羞不好意思问,觉得这应该是大家都知道的东西。我会想着会后再去查资料自己搞懂,这一是增加了自己的工作量,二是有的东西越拖到后面越不好意思问,变成了负债。现在我的原则是:开完会的我要比开会前聪明一点。问问题是个好方式。

补充说明一下,我们不是每天都这样开会(那就成国内体制内单位了)。今天只是刚好两个项目都到了sprint节点,集中到了同一天。二是我们的会是可以随时跳出的,如果觉得没有价值,打个招呼出去就行了,都是成年人,自己做决定。三是我们的会每个人都在讲话,绝壁不会出现那种一个领导说两小时,其他人无聊到藏在本子里刷手机的情况。

你呢? 你在开会方面的故事可以分享一下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