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关于育儿的一个小故事分享 / 碎念

近期关于育儿的一个小故事分享 / 碎念

·

1 min read

自从没当全职奶爸,好久没记录育儿感受了,今天来一发。

上周带Molly去看医生,一位和蔼的kiwi医生接待的我们。这位医生很会沟通,先夸我的英语,然后问Molly在家是不是双语?我们说目前在家都和她说中文,反正她之后怎么都会讲英文,练习机会那么多,担心的反而是中文。知道了Molly是Bilingual(双语),医生发自内心地夸了句真好,并对Molly说你真是幸运的小孩。

我忽然想到了大部分中国家长习惯的焦虑式教育:因为担心孩子落后,所以去强化教育,报班,买课。思维模式是“缺乏就会落后”。我和老婆有时也会受这种思维惯性影响:我们完全不担心Molly的英文,但有时看到听到国内朋友说起现在小孩,读小学前就会写1000个汉字,还是会有些隐隐的担心:她以后中文太差,甚至不愿讲中文怎么办?

回顾这种心理,应该是把“流利地听说读写中文”当作中国人的默认能力,当面对在英语国家长大的后代可能不具备这样的默认能力,就会觉得失去了什么。而人对于失去已有事物的恐惧,要远远大于获得新的回报的惊喜。

以那个kiwi医生的视角,Molly的英文是她的默认能力,有中文的环境是她的“额外”收获,所以她会觉得Molly很幸运,因为我们考虑问题的视角,“默认值”是不一样的。

我不知道Molly长大后中文会到什么水平,能做的就是坚持给她用中文讲故事,在家讲中文,学汉字。从语言学习和提高认知的角度,能在双语环境下长大,的确很幸运,那位kiwi医生说得对。没什么好焦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