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使用和实践英语的感受和体会:我是如何通过工作来提高英语水平的。
为什么要聊这个话题呢?因为我在社交媒体上经常看到朋友们热火朝天地讨论如何学习英语,但似乎还存在一些误区。另一方面,我发现自己分享英语学习相关内容时,总会引起很多关注,说明这确实是大家比较关心的话题。
但英语学习是个庞大的话题,不可能在短短一篇贴中说清楚,这里只聊6个方面。播客版在这里:
背单词的误区
首先,我发现很多朋友会花大量时间背单词,在社交媒体上经常看到讨论词汇量、发音等话题。那么词汇量、发音与交流能力到底有多大关系呢?
我现在基本不去单独背单词了,原因有二:
之前已经积累了一些工作中常用的词汇和表达。
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表达和词汇已经掌握得不错。
我估计自己的词汇量也就几千个,不会太多。但作为一名设计师,我已经掌握了工作中需要的专业词汇,以及与程序员、产品经理沟通时的常用表达。这是在多年工作中逐渐积累的结果,从最初的完全不懂到现在能够把握语境和常用表达方式。
虽然不专门背单词,但在工作和生活中难免会遇到新的表达和词汇。比如,有人用"salary"表示工资,有人在正式场合用"compensation"。碰到这种可以拓展的表达时多留意一下,你就在实际应用中学到了新的表达方式。
工作中的语言实践
现在我每天大概有1-2小时用于口头沟通,包括组织会议、一对一交流、设计分享等。这种交流不是被动听讲,而是需要主动表达思路、捕捉不同意见、构想对应方案,甚至进行讨论和争论。
除此之外,我每天还有大量的邮件和Slack消息需要回复。这样,在工作中就被动地进行着英语练习,不断强化语言能力。
如果让一个学生每天花3个小时专门进行听力和写作训练,可能会觉得很累。但在工作场合中,每天2-3个小时的邮件往来和会议讨论是必须的。一开始会觉得很吃力,但慢慢就会适应。
找到合适的"position"
想要提高英语能力,除了学习计划和工具,更重要的是找到一个合适的"position"(位置)。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如果你有机会选择一份工作,可以考虑:
能够大量与使用英语的人交流
需要查阅大量英文文档
虽然收入可能略低,但有更多机会在实践中训练英语能力
这样的position比自己死磕英语要重要得多。这是一种策略,适用于任何需要实践的技能,比如设计、编程、演讲等。
关键词的重要性
与其花大量时间背诵托福、雅思词汇(这些词汇量测试其实效果有限),不如找到并掌握你所在领域的关键词。
什么是关键词?就是你的工作岗位涉及的核心词汇。比如:
程序员:peer review、前端、后端等术语
设计师:客户需求、PRD(产品需求文档)等
通用商业词汇:success metrics、time frame等
你可以借助ChatGPT或其他AI工具做一些research,列出这些关键词,然后学会用自己的语言灵活组合,表达想法。这样在实战中就不会怯场,也能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学习时间。
听懂多少才算懂?
很多人认为学好英语就是要100%听懂别人说的每一句话。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在任何语言的信息吸收过程中,你都不可能100%完全理解。
有时是没听清,有时是不理解某些术语,就像听政府工作报告或互联网黑话一样,总有一些词语会让人摸不着头脑。
关键是要判断哪些信息是真正重要的。比如在会议中,开场的寒暄可能听不懂也没关系,但如果讨论到下一步工作安排、责任人、截止日期、期望结果等核心内容,就一定要理解清楚。如果没听懂,要及时沟通、提问、确认,甚至建议对方把重要信息写下来。
工作中的沟通层次
在工作中,英语沟通其实有三个层次:
清晰表达和准确接收信息
说服:当对方有不同意见时,展现自己的逻辑,提出论据
解决分歧:在完全相反的观点中,赢得对方的思考,解决沟通障碍
越高级的岗位,越需要协调不同意见,确保团队策略一致。而对于普通执行层面或中层管理者,主要还是集中在表达、解释和说服这些层面。
结语
现在我对自己的英语能力还算满意,因为它与我的职业需求相匹配。英语已经成为我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就像穿的鞋子一样自然。
回想起刚开始工作时,参加会议听不懂、说不清的窘迫,我深知这种感觉。但这是可以克服的,只要给自己一些时间和信心,找到合适的方法和技巧。
总结一下今天分享的要点:
不要死磕背单词,而是要掌握你行业里的关键词
找一个能提供更多练习机会的工作岗位
不必追求100%理解,但要把握住关键信息,遇到不懂的要及时反馈
希望大家都能将英语作为提升自己能力、找到更多机会的工具,而不是自我折磨的道具。觉得有收获的话,请收藏和推荐转发这个贴子,也可以激励我写更多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