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炼成能在洋人职场独当一面的英语能力(推特65000赞的爆款原创贴)

如何炼成能在洋人职场独当一面的英语能力(推特65000赞的爆款原创贴)

·

3 min read

2022年10月,我因为种种原因,决定停止自己在微博上的更新,使用这个公众社交媒体平台十多年,积累了几万篇贴和7万多粉丝之后,我决定离开。

但人的表达欲,特别是使用母语的表达欲,还是有的。于是我开始捡起注册了快10多年,但一直没怎么用的Twitter,开始更新中文,基本就当做自己的一个发声渠道。当时我的推特粉丝,总数也就500多一些。

但我在11月的一个贴子,带来了完全没有想到的变化。一个推特系列贴,给我带来了5位数的关注,一共有65000多个转发、收藏和点赞。就是下面的这个英语学习贴。

我在这个一共80多条的系列推文里,分享了我从刚刚移民到现在的英语学习心得与经验,没有一句废话。因为当时的推特中文内容,绝大部分都是色情、政治和加密货币。我能提供一些不一样的内容,很多人也看到了这个贴的价值,我自己也就很开心。

这个系列贴首发于2022年11月,当时通用AI(ChatGPT)还没有技术大爆发,目前是2023年3月,有了AI,语言似乎突然不再是障碍。但不论AI如何发达,仍然不能取代人的核心价值。就像前几天约翰·卡马克发出的一条私信里说的那样:对于写软件来说,软件是为人创造价值,学习语言从某种角度也是这样。

我将这个系列总结为这篇博客文章,方便阅读。如果你有其他关于学习英语的心得和经验,不妨在推特上与我互动(@bearbig

OK,那就开始吧:


我不是英语专业,也没在国外留过学,刚到新西兰时35岁,别人说英语我只会回答yes,因为大都听不懂。6年后,我在洋人公司工作,业余时间带洋人学生,是设计与软件行业论坛的演讲嘉宾,也经常用英文采访。打算用这个thread,不定期记录和分享一些使用英文在沟通的心得和技巧。建议收藏😀

1 / 成年人学习英语用于工作,最大也是最难的一个问题,是量不够。用那些“一天背10个单词”或是“一天10分钟”的方式,以大多数中国人大学毕业后的水平,要想达到能自由听说读,可能需要三辈子吧。要掌握英语就像职业运动员训练一样,首先是训练量要保证。

2 / 如果要想出国,一天最少最少一小时认真滴训练英语,低于这个量,呵呵那还是算了。一般两个小时会比较好。但就是以每天两小时的量,大概也至少需要一年,才能看到明显的提升。所以很多人在Twitter上牢骚半天,但真正把语言搞定的人却很少很少。

3 / 要想考试,那当然是刷题。要想实用,必须扔掉刷题思维。所谓“刷题思维”,就是认为有答案,而且是标准答案,其实最难的不是答案,而是提出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是找出“元问题”,就是那种一旦解决,就可以开启接下来一系列可能性的问题。对我当年来说,英语的元问题是发音。

4 / 因为我来到新西兰找的第一份工作是洋人公司(很幸运),但交流上有些障碍:我说的话带有口音,纯kiwi有时听不太懂。所以我决定将发音问题集中突破。新西兰口音偏英式发音,经过调研,我在Udemy上购买了一个英国小哥制作的发音课程,决定练习并纠正自己的口音。

5 / 当时真正认真花在发音训练学习的时间,大概就是一周多一点,总的10个小时。但却一举让我明白了一些发音上的细节,以及需要注意的地方,甚至也明白了英式美式发音的根本区别,比如卷舌。这就解锁了之后我的其他练习,比如去混meetup,去参加toastmaster,等等。突破元问题很重要。

6 / 一个你马上可以用的技巧:把你的手机、app、电脑、工作或学习的软件的默认语言设置成英文。牺牲一点点自己习惯的舒适,换取对于另外一种语言的熟悉感。连微信这些应用都有英文版的,你不会被困住的。输入法调成中文就行。

7 / 更进一步,能不能把看剧和看电影的字幕关掉?我当时就是关掉,看完了《纸牌屋》和《硅谷》,说实话80%听不懂,甚至看不懂剧情,但我的目的是训练听力,所以其实看不懂也是好事:就像真正在生活中,也会听不懂,也没有字幕。我当时甚至在iPad上贴了条纸条,遮住视频上的字幕。

Fh0kl-FaMAAwjQ8

8 / 一个常见的错误认知:“等练习英语10000小时,我就顿悟式地能自由地和母语人士听说无障碍了”。掌握英语的确需要花很多时间没错,但顿悟这种二元式的切换在语言领域是没有的。更多是渐进式的。高阶的人一样也会听不懂,只是有两点:听得懂的多,不懂的情况知道如何应对处理。

9 / 我进一步说明一下我提到的“只能回答yes的英语”:每个人的程度不一样,所以相应的元问题也不一样。我当时是听和发音。但我的英语出国时程度属于中等,就是雅思裸考G类6分左右的程度。注意我这个贴是以能将英语用起来,用它工作,来赚钱、社交的程度。用和通过考试,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训练方式。

10 / 举个例:我刚到新西兰时去银行办事,一个职员拿着我的卡说了一大堆,我听懂了大部分口水话,但他问了我一个问题,我没听懂,但不好意思问,就说yes。一会儿出门ATM取钱发现卡失效了。冲回银行问小哥,小哥哑然:我问你要不要注销这张卡,你说yes啊…这就是生活中的应用。

11 / 分享一个小的技巧:在国外工作的人如果经常见到人却叫不出名字,就用“哥们姐们”来代替。在澳新可以说Hi mate,英美可以说Hi man! Thanks bro! 女性就麻烦一些,因为我不太好把握亲密程度,而且很多时候都是那种突然电梯开门的快速场景。一般我就“Hi there”。这样招呼打了,没记住人名字也不要紧。

12 / 我是内向型人,本来social就是我的弱项,刚到国外时还跑去一个传媒界的晚会,我的天,简直社死现场。不知道自己该干嘛,没有认识的人,不知道和谁说话,不知道说些什么。但现在我总结出了经验了,根本不怕社交。最核心的就是不要在意自己,发自内心滴对别人好奇,注意力集中在别人身上。具体是:

13 / 准备最简单的自我介绍,然后马上提问,把话题转到对方,并且不断追加互动。比如我在取餐时视线和某人相遇,就大方地说一句hi there。看肢体如果很放松,就直接伸手一握说nice yo meet you。然后最关键:what brings you here? Where do you work?

14 / 对方任何回答你都可以跟着互动:wow you're a developer! Cool! How's your day look like? 差不多在切换其他问题:how long have been living here? 所以关键是有一些可以互动的问题。不要把精力花在介绍自己身上。别人有兴趣会问的。

15 / 最后是准备一个简单的“退出台词”:I've got to go - great to see you! 如果想和对方保持联系就说I'll find and connect you on LinkedIn - keep in touch. 然后直接See you later,握个手,走人。这样social就形成了闭环。这招我分享了,洋人也很认同。

16 / 英文social时最关键的因素,根本不是语言的水平,而是“放松感”。当你放松,你就会有种随和亲切的气质。这也是交流的关键,语言只是其次。有几招可以“显得放松”:手里拿点吃的喝的,但别只顾着吃。动作慢一些。另外千万别玩手机。要玩躲去厕所里玩 - 你是去social的不是去玩手机的。

17 / 说说开头的“加量”:就像练肌肉要加重量进行训练一样,练英语也要加量,而且要实战。我前几年想锻炼表达,就报名了toastmaster演讲俱乐部,一般俱乐部两周一次活动,我同时报了两个俱乐部,这样每周都有一个多小时练习演讲的机会。这是在工作之余,加上还要带娃做饭做家务,其实很难。

18 / 说说发音: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发音是最有投入产出比的语言突破口,因为大多数人的发音都不标准(教我们的老师发音也不标准)。找一套系统的发音教程跟着学,两三周就可以突破了。国内的教程好像有赖世雄口碑不错(我没用过),或者直接到Udemy,Skillshare等平台搜母语人士做的课程。

19 / 但发音也不要太死扣,达到基本标准就行了。毕竟我们母语是中文,把英文讲到牛津腔,既花时间,在到达标准的程度后意义也不大。那什么叫“达到标准”呢?最简单的指标就是机器基本听得懂:用Google等工具语音识别你的英文,80%以上识别正常就说明你的英文发音基本标准了。附一个例子:

20 / 这是我用手机录的一个英文视频片段,录完用剪映app的文本识别,直接就识别出95%的字幕,只是个别词或符号不对,这就说明我的发音已经“基本标准”了。同样类型的视频我在2019年时用YouTube做过实验,大概是70%左右的正确率。(当然也有可能是发音没提升,AI提升了😹)

https://twitter.com/i/status/1593555822856265728

21 / 如果想通过社交媒体练英文并找工作,只推荐LinkedIn,没有之一。Twitter上噪音太大,中文推就不说了,洋人也大都不好好说话。字数限制。社会关系不能沉淀。去Linkedin,认真关注一些自己行业的专家,多互动,多学习具体的表达。上面也会有很多资源,比如线上活动之类。强迫自己使用英文。

22 / 用LinkedIn还有个好处:如果有了具体的问题,你可以直接主动联系上面的人咨询问题。这样往往问题问了,还与他人建立了联系。因为分享了一些工作经验,就经常有人私信问我关于设计工作的事,我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也会尽量帮忙。有意思的是:女性更善于表达和主动寻求帮助,发起对话,不论国籍。

23 / 初级的交流障碍是语言问题,听力词汇量发音之类。中级的交流障碍是心理问题,具体就是不敢和洋人交流。我早几年就观察自己发现,我当时更能自然地和亚裔(印尼、越南、华人等)交流,但和欧美裔交流时心里会不自觉地有点怵。有意思地是我和印度人也还聊得来,所以更加确定心态对于交流的影响。

24 / 如何起量:经常看到那种30天挑战类的视频,比如连续30天每天100个俯卧撑,身体的前后变化。这种方法就是启动训练量的有效方法,训练英语也可以用。可以从每天专注1小时练习英语来开始,目标是在一小时内完全投入注意力,获得最大的训练价值。 (可能你注意到我不用“学习”,而是“训练”,后面详说)

25 / 我之前参加Toastmaster演讲俱乐部,有两个主要环节:即兴话题和主题演讲。前者是临时选一个话题,然后你说1分钟不停,后者是提前准备一个选题,然后进行5分钟左右的演讲。之后其他人给你建议和反馈。主要的价值在于反馈和公众场合说话的心理训练。

26 / 但这两个练习是可以自己做的,不一定非要去参加俱乐部。对于主题演讲,选一个话题,准备几条论点,开说,用手机录下音频或视频之后观看调整。对于要找工作或是想移民的人,我建议直接用相应场景的话题。比如my strength,how I work with a team, my favourite food之类。

27 / 对于即兴话题,推荐一个叫做“一分钟”JAM - Just a Minute的训练方法:随机抽一个词或事件名,然后用一分钟的时间围绕这个词发表观点。基本规则是不能停,但说什么不重要。很多印度人都用这个方法训练英文,他们甚至还有专门的比赛。这个方法对我的口语帮助很大。

28 / 我当年是具体怎么用JAM训练的:提前准备几十个不同的主题,写在小卡片上(或者用Anki之类的闪卡工具)。抽一张,开始计时,录音,然后说。一分钟后结束,算是练了一条。听一遍自己的录音,想一下哪些地方可以改进的。有必要的话再来一次。每天三次,坚持1个月,100条达成。

29 / JAM一分钟训练这种方式最大的缺点是没有他人的反馈,但在现在的技术条件下,可以用我前面说的语音识别的方式获得反馈。推荐一个App叫做JustPressRecord,可以先录音,再用Siri识别文字。看看识别的准确程度,你就知道自己的表达流畅程度与发音的易辨别程度了。

30 / JAM一分钟训练这个方法的好处在于灵活简单,随时随地可以。你甚至可以在等地铁,排队时默默地练习。另外它同时适用于考试和真实的语言能力。如果你要考雅思,可以直接用它来练习口语试题。如果是工作,选择一些工作的主题来练习就行。它主要可以训练英文的思维方式,不纠结在背单词层面上。

31 / 分享我压箱底的一招:发消息或邮件给陌生人寻求回复时,写这一句 I know you are super busy but even 1 or 2 lines reply will make my day. 回复率至少上升30%。当你在LinkedIn寻求工作机会和职业咨询时,很有用。

32 / 提升英语必须和自己的专业领域绑定。聚焦在专业领域的效果是最明显的。哪怕你还不出国,都可以明显增加职业竞争力。特别是技术类工作,比如程序、摄影、健身、营养等等。对于语言要求较高的岗位比如管理,那要求会高一些。但如果纯靠语言吃饭的职业,要出国的话可能就要规划职业方向了。

33 / 我非常排斥背单词,但可能是因为我自己过了被单词折磨的阶段。关于背单词,我觉得可以将考试和运用的方向分开。考试的话就真的去背,目标是通过考试。运用的话,可能更重要的是知道怎么用起来自己知道的单词,并且知道碰上不懂的词,该怎么办。

34 / 关于背单词之类的具体学习方法,老师和教程数不胜数,我就不在这啰嗦了。如果选老师和教程,要选有实践经验的:借助语言能力出国成功的,或是借助语言能力在外企工作的。推荐我的朋友 @haohailong 老师的英语课程。另外恶魔奶爸的《把你的英语用起来》这本书里关于背单词的"透析法"也很不错。

35 / 具体到单词,我在电脑和手机上装着欧陆辞典的app并同步。日常社交里看到生词也不会太管,但如果同一个词出现两次,特别是在工作场合,那说明我以后可能还会碰到,我会将这个词在欧陆里查,然后标记。理想状态应该不定期去看看这些保存的词,但我基本没看哈哈😂 其他app也可以

36 / 对了训练发音还有个好处:如果发音的规则搞清楚,随便扔一个生词给你,你是基本能读出它的标准发音的。这意味着什么?你可以问这个词啥意思了!问人或者语音识别问app都行。而且听到别人说一个生词,你的发音标准的话也可以直接复念问别人啥意思。所以发音真的很重要。

37 / 英语是工具,练习英语的目标是让它成为帮助你的职业成长的助手,而不是阻碍。所以不要一根筋地只是练英语,观察自己的独有优势,然后看英语会不会阻碍自己的优势。比如直播画画的主播,英语几乎不阻碍其优势。要认真找自己的unfair advantage。

38 / 英语是工具,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那为什么不直接先用它解决实际问题,然后在过程中学习呢?这就像是买了个新吸尘器,直接用它开始打扫,然后在过程中摸索出更好使用的方法。背单词之类的学法只是训练这个工具本身,而不是运用这个工具 👉

39 / 所以我建议一种运用英语的方法:在你的领域,找一门使用英文教授的课程,Coursera,SkillShare,Udemy之类,开始学。学的过程中碰到听不懂看不懂,停下来查,搞懂了继续。这样的话你具体的知识学了,英语能力也实践了。举个例:iOS程序员可以直接看每年的WWDC,然后去实践。

40 / 找自己专业领域的播客、Youtube视频,关注并仔细听看他们的内容。这既能让自己学习到专业的新动向,还知道如何在职业场景中表达。我更推荐播客,因为是对话形式,更真实。我在当年求职设计岗位时,系统地订阅了几个播客,有时在面试时人家问我的问题,我直接用播客听到的话来回复,很好用👍

41 / 前面说过在social时如何退出,这里有另一个例子:"It's been great talking with you. Thank you for sharing your experience. Enjoy the rest of the evening." 不用完全照搬,根据情况灵活用。

42 / 刚开始用英语的人很容易会累:看文字或者是听对话一小会就觉得注意力分散,需要缓缓。我也曾经有过这样的状态,这是丹尼尔·霍夫曼博士在他的《思考,快与慢》书里提到的系统一和系统二。

43 / 人在做复杂的事情的时候会使用更多的脑力,这是系统一,做自己比较熟悉,而且简单的事情时就会用自动模式,就是系统二。系统二可以节约我们的精力和注意力,这是我们进化发展出来的能力。 我们讲中文几十年,处理中文的信息对我们来说是自然而然的,就是系统二。

44 / 用一门新的语言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脑力去处理信息,就是系统一。 对于这个问题只有通过刻意频繁且有一定强度的训练,才能构建肌肉记忆,将其转为系统二的模式。解决方法就是大量的练习,没有其他的办法。

45 / 推荐一个测试词汇量的网站: https://preply.com/en/learn/english/test-your-vocab 很简单,勾选你认识的词就行。通过它来了解你的基本词汇量。如果不是为了考试,我建议只要词汇量大于5000,就不要把背单词当作主要手段了。这时更需要的是听说读写的实践训练。顺手测了下我现在也才7800……

46 / 前面说过如果你要出国且你还打算继续工作,那么你不可能不用LinkedIn。事实上,LinkedIn是你唯一需要认真使用和运营的英文社交媒体。Twitter,Facebook,Whatsapp,Instagram这些英文社交媒体全部加在一起,对于你职业和移民的重要性,都不及LinkedIn的一半。如果感兴趣点个赞,我深入说说怎么做。

47 / Linkedin为什么重要:首先要知道LinkedIn是什么。简单说,LinkedIn是一个真实职业身份的社交媒体。上面都是实名实姓的"社会人",在LI上的发言和观点,也基本就是"社会人"们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会说的话。这些话和Twitter这种平台不同,是有选择的。

48 / 人的价值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LinkedIn最能体现这句话的精髓。在LI上记录着每个人的职业历程,以及他们的社会关系。在西方职场找工作或项目,最基本的步骤就是看看对方的LI档案。这相当于查一下对方"是否靠谱"。西方人虽然很讲资历,但LI可以算是对于正式背书的一种补充。

49 / 所以从职业的角度来说,只要你打算工作、做项目或是跳槽,经营LinkedIn都是少不了的一步。而且和其他社交媒体一样,LI是需要“养”的。如果不提前积累自己的项目、经验、案例和联系人,在找工作前才开始构建自己的LI,那就晚了。以上是关于LI的大背景,接下来说说LinkedIn和英语的关系。

50 / LinkedIn上也会有一些其他语言,但不像Twitter这种这个语种小圈子基本不破圈,LI是绝对英语主导的,基本的交流语言默认就是英语。LI的算法鼓励长文,常见的贴子行文与真实的商业环境中的文档基本一致,甚至大家在LI上的聊天信息格式,不自觉地都很像是Email的格式。

51 / 在LinkedIn给他人做推荐,阅读别人的贴留言,主动联系还未认识的潜在雇主或是合伙方,使用的英语都相对正式又随意(比起其他社交媒体),很像在日常工作中使用的英语风格。简单地说,如果你还没有在国外职场工作,先玩好LinkedIn,也算是一种对于在西方职场使用英文进行书面交流的模拟训练。

52 / 下图是我的LinkedIn档案。最关键的信息是我现在的工作单位Xero,我的岗位“产品设计师”,还有我的副业“设计导师”以及所在的培训机构Springboard(美)和CareerFoundry(德)。我有添加了超过500个联系人,也有4000多人实名关注。这样的档案,在新西兰技术领域找工作,会有很大的优势。

53 / 直接举个例子:《重来》的作者,37 Signals的创始人Jason在LinkedIn发了一个贴,是关于马斯克Twitter裁员的。你看这种英文的表达,和Twitter上那种短的段子式表达完全不一样。更有价值的是后面的回复,可以学习如何得体地表达赞同或不同。你也可以写类似的留言,来练习你的英文写作(这就是写作)

54 / 好像讲LinkedIn技巧不如直接讲使用英语的心得反馈好,这个话题就打住吧。三条行动建议:

  • 把自己的所有职业经历全部用英文写一遍

  • 把自己领域的专业人士梳理并发冷消息添加好友

  • 看其他专家的分享,发表自己的感受,每天至少一条 把这三步做到位,你在需要用LinkedIn时,会回来感谢我的:)

55 / 互动一下,关于使用英语在国外生活,大家关注哪些方向。选择或是回复你的具体需求😁

56 / 推荐个练习听力的脱口秀:Jimmy秀采访《硅谷》和《太空部队》里的华裔演员Jimmy Yang。他如何推荐他爹去《太空部队》这部剧里演了个角色(就是那个把老科学家气得要死的中方科学家)。可以学习一下Jimmy怎么问问题。另外表达做得不错的方式:he’s crushing it!

57 / 到底提升英语的动力是什么?很多人放弃或是停下,就是因为这个基本问题。如果只是为了润,那只要考试就行。如果是为了工作,稍微好一些,但也还不够。我觉得应该把英语看做是一个enabler,有了它,就打通了很多之前你没有的可能性。可以打开新的局面,获得更多信息,开启更多机会。它就是一个开关

58 / 分享一个我在初期练习英语听力能力的方法:找一个对话类的英语短视频,2分钟左右那种,死磕,听了写下来。最后实在听不出来,看看字幕。我当时是用电影的预告片,现在各种短视频资源丰富,去y2b shorts或ins里都有很多,练习资源不用愁。也可以从自己的专业领域开始。每天练习一条,坚持100天。

59 / 一个英语交流的实例:每日秀上Trevor采访奥巴马的开场。学习如何用一个相对轻松的问题来开始对话,如何开个玩笑(奥巴马),也学习Trevor如何自然地回应别人的玩笑。 https://twitter.com/i/status/1595925359790542848

60 / 一个在社交媒体运营时的策略,也可以用于练习英语:一美元行动。原出自于社交媒体大咖 @garyvee 。具体的方式:浏览你所在行业的大咖们的贴,认真阅读,在贴子后认真写下你的感受和回复,每天进行50次,就是1美元,因为每次“2美分”。这名字是什么意思->

61 / 英语里有一个短语叫做“my two cents”,一般是用于在对于某事发表评论的前后,是种自谦的说法,就是说我的观点“只值两分钱”,无足轻重的意思。可以说:Here's my two cents, blablabla. 这个短语出自宗教故事,说是某个贫穷的寡妇捐的两分钱比富人捐的大钱很有分量。

62 / Gary Vee的“1美元”策略就是:阅读和消化50条贴,在每条贴下面写一条认真的回复,就是你的“两分钱”,这样50条贴就一共是1美元。这是一种运营社交媒体的技巧,但也可以用于英语学习,而且不一定要是50条。哪怕只是每天一条,其实也很好。(他的原文是1.8美元,但意思是一样的)

63 / 一个我自己的例子:我在LI上看到一个贴,是关于一个产品的评论的。我的确觉得这个贴写得非常不错,是沟通的典范。于是我简单总结了我学到的几点,加上一两句对于作者的彩虹屁,回复了。哪怕后续没有任何下文,这也是一个有效的主动式练习。对我来说已经成了习惯。

64 / 实际上这种互动往往还会有后续,会带来附加的价值:作者会看到你的回复,可能会感谢你,和你互动,甚至互粉。你的回复别人也会看到,也许也会加入和你的互动。然后你就有了更多可以练习表达的机会,也可以看别人的回复学习不同的表达。所以成年人练习英语,别一天只盯着单词那点事儿了,多实战!

65 / 这几天世界不太平,但我觉得越是这样,也越应该有人继续做那些日常的事。 二战时伦敦大轰炸之后,很多英国人在之后的满城废墟里,继续做着前一天在做的事,比如这图里的送奶工。 所以我还是会继续更新这个学英语的贴。 如果你仍然对于学习英语感兴趣,请点个赞让我知道。我们稍后更新:)

66 / 我目前的英语练习:阅读到好的内容,并且与自己的领域相关的,摘抄下来,写下自己的观点、感受和看法,然后发布在LI上。这样可以锻炼自己使用英语的思维与表达能力,而且有个附加的好处:可能会获得行业的互动。但互动不是重点,哪怕没有人看,这样的练习也非常有必要。就像歌唱家每天练嗓一样。

67 / 如何对别人礼貌地说不。我的几个技巧:

  1. 问问题。对于yes/no请求,如果想拒绝,可以先反问一下,特别有用的是问why。如别人问Can you give me money(很极端的例子),你可以反问why?

  2. I'll think about it.

  3. Prob not.

  4. I'm good. 比较重要的是最后都要说个谢谢,这是英语里的缓冲剂。

68 / 十二月了,继续更新这个英语贴。接下来这一组贴,将分享一招,可以让你三个月后啃完专业领域的核心著作,掌握两千个单词,并且开始将英语作为自己的专业工具。你所需的投入,大概是每天30分钟。感兴趣么?请继续读:)

69 / 我们先来看一下专业的运动员如何训练。比如长跑运动员,他们可能会进行五公里跑的训练,普通人也可能会饭后散步五公里。同样是五公里,但一个是训练,一个是锻炼,完全不同。平时看剧听播客,相当于散步的强度。要想真正提升,需要投入、专注并刻意练习,稍微有点离开自己舒适范围那种。

70 / 所以我们需要给自己一个专业具体且有一定难度的英语训练:精读自己专业领域的核心著作英文版。任何领域都有最核心的非虚构类著作,先查自己的领域是什么书,同行业的专家都读过。比如摄影师读《纽约摄影学院教材》,设计师读《设计心理学》之类。是那种读完就可以很得意的著作。

71 / 也不一定是书。比如iOS开发者可以啃苹果的HIG,搞web3的可以读白皮书,关键是第一手原版,另外注意最好是非虚构,除非你的专业是文学。通过问前辈,自己搜索,你肯定可以找到自己领域必须要读的至少一本书的。注意不要从兴趣出发,而是从价值出发选择。接下来说说具体怎么读。

72 / 然后开始阅读,设定20分钟的阅读时间,隔离手机,避免打扰。读的过程中不要去查单词,可以把不认识的单词划出来。一般情况下这20分钟可以读2-4页书。把这种阅读当作力量训练一样认真对待,最好是在一天刚开始时进行。每天坚持。一般的书300页,三个月可以读完一本专业领域的书了。

73 / 20分钟的阅读完成后,再用10分钟来解决生词和短语。阅读时你已经标记出生词和短语,这时可以查词典了。查生词几个步骤:看发音,看英文释义,看中文释义,看例句,看短语(如果有)。如果用的词典app,将生词保存下来,之后用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复习。实例👉

74 / 我一般在kindle或是iBooks里读英文书,也会读纸质书。读时看到生词,做个标记,但是不停顿,继续读完。读了20分钟后,用欧陆词典app逐一查词,然后标星,存到自己的生词本。如果是阅读专业领域的书,一开始生词会比较多,但越到后面越少。所以关键是能坚持下去,完成阶段性目标:读完一本专业书

75 / 欧陆词典的应用实例:我在刷推时,看到这个贴里有个词不认识,就直接copy到词典app(iPad端更简单),查出这是“指数的”意思。我觉得这词平时写文章时会用到,就点击保存到生词本。PS.我刚刚创建了一个新的默认生词本2023,打算现在开始用,到明年底看看学到了哪些新词。

76 / 上面这个方法,是受了一本书的启发:《把你的英语用起来》。作者用了一个fancy的名字:透析法。就是指阅读过程中不要停下来查生词,而是每页书选出一个词,事后查阅。我比较同意阅读过程不要中断,但不觉得要限定每页一个单词的量。整体来说,还是我在前面说的,先起训练量,才是关键。

77 / 一个日常积累单词的技巧(iOS用户):在推特、其他app或是网页浏览时看到不懂的生词,选中长按,在菜单里滑,有Translate(翻译),可以用系统自带的app翻译。点击“添加到收藏”,就可以在app里查看了。这样可以将自己平时碰到的生词全部汇总。我还会更进一步:把生词都存到欧陆词典里进行学习。

78 / 翻老照片翻到4年前我遮住字幕看视频的照片。的确很困难,但这是对于真实语言环境的模拟。我还是兼顾了娱乐的,不然应该看非脚本类的视频,比如真人秀,采访等等。背景墙上的贴纸是当时的求职与转型的计划。关于这个技巧,看这个thread开始的几条有介绍。

79 / 根据研究,人群中有65%的人是视觉学习者(我也是),对于他们来说,用听的方式学习和交流会比较不习惯。我建议发挥视觉学习者的优势:如果是在交流和对话时,使用视觉的方式,比如画图,就很好。我原来在面试工作时,别人问我啥,我会问我能不能画给你看,直接用白板或纸,通常交流效果都不错。

80 / 这个贴首发于2022年11月,当时通用AI(ChatGPT)还没有技术大爆发,目前有了AI,语言似乎突然不再是障碍。这个Thread的价值似乎也到了尽头。

但不论AI如何发达,仍然不能取代人的核心价值。就像前几天约翰·卡马克发出的一条私信里说的那样:对于写软件来说,软件是为人创造价值,学习语言从某种角度也是这样。

更多其他关于个人学习英语的技巧,我就不在这里过多啰嗦了。建议大家自己搜索一下如何通过AI来学习,可以更有效率地掌握英语,特别是对于锻炼表达,AI几乎是一个24小时陪伴的外教,值得好好利用。

81 / 最后我想把这张曾经激励过我的图,分享给大家。我的前老板在LinkedIn也发过这张图。图上的文字:外国口音象征着勇气。我的前老板也不是英语母语人士,他来自南美小国,却也在软件大厂Atlassian做到了管理层。

82 / 当真正突破了心理障碍,英语就不是只在“学习”阶段,而是成为你的工具,哪怕你还不能熟练运用这个工具。希望大家都能早日脱离“学习”,“应用”这个工具,来看到更大更不一样的世界,成为不一样的自己。

Did you find this article valuable?

Support Bear Liu by becoming a sponsor. Any amount is appreci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