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有一篇帖子在网络上流传的特别火,是关于知识付费的。帖子的作者说自己一年时间花了 5000 块钱在知识付费上,但一年下来自我评估,感觉几乎对自己没有什么帮助。这篇帖子发出后,在网络上有很多共鸣,但我今天想分享一点相反的观点。
知识付费是什么?简单说就是为了知识而支付费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买书、上学、上培训班、参加研讨会、听讲座,甚至你请人吃饭咨询点事儿,都算是知识付费。但要明确的是,你只是通过付费买到了他人的知识讲述,或者说是通过付费买到了学习知识的机会,而不是付费就直接学到了知识,完成了学习的过程。搞清了这个基本概念,我们就继续往下聊。
知识需要付费吗?
首先的问题是知识是否需要付费?其实自古知识以来就是昂贵的,在古登堡发明印刷术之前,一本书的价值几乎相当于一个农民一辈子的收入。你看取材中世纪的架空美剧《权力的游戏》,一本厚厚的书上还得挂着一堆锁链。知识是很贵的。不过,在那个时代,昂贵的是存储在外界的知识。
网络时代信息大爆炸,用个装逼的词就是信息与知识 “无远弗界”,而很多人听了别人说的 “互联网的东西是免费的” 皮毛,就真的以为所有网络上的知识都是免费的了(说这话的,还往往大多都是盗版的人或是用盗版的人)。免费最初是上世纪 70 年代硅谷的那群留着大胡子的工程师对于商业世界的挑战,这也是经典黑客文化的基础。但人的行为基本上离不开经济规律,现在的黑客、暗网和互联网上的大部分内容,根本目的都是利益驱动。哪怕看似是免费的资源,也需要你付出时间或流量。这道理大家都懂,我就不多说了。
知识还不同于信息,知识是内化在人的行为和思想中的信息,或者说是 “算法”,它可以真真正正改变人的行为,增加选择的可能性,改变我们的处境。比如你有英语能力,碰到一份要求英语水平的工作,你就可以比别人多赚几千块工资。而你有一柜子英语书,但英语能力为零,那柜子书不是知识,只是存着的数据而已。在这个时代,昂贵的不是放在外面的知识,而是你内在的知识。
知识需要付费吗?废话,你连买那柜子书都花了钱了,更何况你脑中的知识?
一位设计师曾经对质疑他报价过高的客户说,你不只是为了这个设计稿买单,你同时买下的,还有我读过的书,去过的各国城市与美景,喝过的美酒,见过的有智慧的人,等等等等(好吧,这个设计师也够装逼的)。但的确是这样,人的很多积累本身就是需要花钱的。连我胖胖的肚子都是花了很多钱吃出来的,更何况是我头脑中的知识?
买了知识产品没有提高是神马情况?
上面说到,那篇帖子的作者说自己一年时间花了 5000 块钱在知识付费上,但一年下来自我评估,感觉几乎对自己没有什么帮助,自己去年在做什么,如今还是在做什么。且不说真正要做成什么事或是要有什么实质性的改变,一年根本不够,至少需要三年,我从那篇文章里,可以感觉到一股浓浓的淘宝买家的怨念:我买了东西了啊,还买了那么多,但怎么没有提高呢?你们卖知识付费的一定是骗子!差评!这就是把消费与学习混淆的典型情况。
学习知识一定是要有自己清晰的长期目的与阶段性目标的,没有这两者,我可以断定你买再多的书和课,听再多的讲座也没什么卵用。比如学英语,很多人完全是觉得自己生活太无聊没什么目标而学,或者是跟风,这样的学习状态你就是报了俞敏洪亲自上的课,也没用。你需要一个非常明确的,想要改变自己生活状态的愿望,或是学会某项技能的愿望,在这样的基础上学习才会有实际的效果,你才会主动去获取知识。
而反过来,有很多现在的知识付费用户,其实是在各个平台闲逛时,看到某个付费产品的相关信息后随手点进去,看完介绍后一个冲动,买了!然后拿回去看完或听完,也就放那里,过段时间一想,花了这点钱没啥成长啊,有点点不爽。我把这种购买模式称为 “宜家式购买”:
你去到宜家,坐在沙发上一看面前的布置与陈列,哇,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啊!有了这张沙发,我的家就是这样啊,买了!然后拿回家一放,好像和自己的小窝有点不搭,至少不像是在店里那么漂亮。
你觉得问题在于知识付费,在于平台,或者是因为某人太具有煽动性,都不是,那些都不是主要问题。问题在于你没搞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不知道要学什么,或者说你没有清晰的目的和目标,这才是你的根本问题。
购买知识产品一定能获得回报?
就像上面说的,最传统的知识付费产品,应该就是书籍了。你买书就能学到知识吗?如果是这样,那学习太 TM 简单了,知识能力与亚马逊购物车内书的数量成正比。实际上很多学生就有这种误区:买一大堆学习资料,就有了我学成了学霸的幻觉,嗯,这只是宜家式购买而已。
我去年买书大概有 100 多本(纸质、电子加到一起),花了一两千块钱。我读完的有 50 本不到,真正精读并在 “狗熊月读” 的节目里输出的,有 24 本。而这 24 本书里,可以说有 10 本是对我的思想与行为有着一定的影响的。比如说我读完了克里斯·安德森的《免费》,就实际执行了一次试验:将我 2012 年出版的书《苹果物语》电子版免费赠送给我的邮件订阅用户。这样来说,如果按照转换率来看,我买的 100 本书里,有 10 本对我产生了一定影响,有 24 本是我认为可以认真读后向别人推荐的,这也符合 91 法则和 28 定律。
购买书籍这种知识类产品,是要允许冗余的,除了你必须要啃的那种书,你也应该允许自己有一些支出,是花在那些暂时还不会读到的书上。否则,生活会多么无趣啊。我个人觉得购买知识类产品也应该有着这样的态度,一些这类产品,对你的影响并不是马上就呈现出来。比如 “狗熊月读” 的书籍推荐里经常有科幻小说,科幻小说能让你发家致富改变命运么?呵呵不能。但多读科幻哪怕是多了解一些科幻故事,能让你不对生活中的鸡毛蒜皮斤斤计较,能让你有着更远的视野。这也是为什么乔布斯、埃伦·马斯克、马克·扎克伯克和贝索斯最喜欢的书目里,一定会有科幻小说身影的原因。
我去年也买过一些知识付费的产品和服务,我在微博花了 100 多元订阅了京虎子的健康文章专栏,在得到花 199 元订阅了叨叨魏的育儿课,在许岑的公众号购买了两次在线直播,参加了两场知乎 Live,在 Coursera 花 1000 多元上了一门关于交互设计的课程,总共花了 1500 元左右。但我不能强求说这些在线的知识付费产品一定能让我有多少提高,因为我知道提高和成长这件事,问题的关键在于自己,而且购买的这些资料,能有 20% 真正起到效果,就已经很不错了。毕竟连书籍这种已经发展了那么多年的知识付费产品,对于我也只有 20% 的转化率,更何况是目前鱼龙混杂的网络付费产品呢?
如何把知识付费产品的价值最大化?
我是金牛座,嗯就是贪财好色的那种,所以我有个习惯就是,如果自己购买了某种资料花了很多钱,那么我一定要把它物尽其用。在我还没有开始做读书会员的 2013 年,我曾经看上一本 Kindle 电子书:《字体故事》 (西蒙·加菲尔德),但它卖得太贵了,要 60 块钱,算是那时我见过最贵的一本电子书,于是我犹豫了很久才买下。买下之后,我把它读完,决定不能就这么把它读完就算,我必须认真地做输出,才算对得起这 60 块。于是我制作了一份非常详细的读书思维导图,录制了一期很有信息量的播客专题节目聊字体,当然还写了短短长长的一些读后感。这事带来什么收获呢?我对于英文字体的知识框架算是基本建立了起来,从此西文字体里那些完全不知道什么来历的字体们也都有了自己的故事。而最大的收获则是我开始关注字体的细节,并更加了解字体的文化背景,这对于我的设计师本行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提升。这就算是一次很好的知识付费效能最大化的过程。
上面的例子是阅读,是我擅长的领域,那么如果是目前的网络知识付费,如何把价值最大化呢?还是我刚刚说的,你需要有目的和目标。网络知识付费产品目前有两种主要形式:长期订阅型(比如 “狗熊月读” 的年度会员)和一次性课程型(比如我做过的直播 Live:“如何在国外找工作”)的价值,两种形式获得价值的方式是不一样的。通过长期的订阅,主要是可以持续获得某一类别的有效信息,这是一种滋养型的获得信息的方式。一次性课程的价值主要在于获得一份 “路线地图”,快速地对于某一类知识领域有一个框架类的了解,然后再根据其中的信息,进入真正有价值的下一步:自我学习与实践。长期订阅型的专栏或课程,合适时间稍长,非实用类的非技能领域,一次性课程更合适选择那些你想快速对其有个基本的了解的领域或方面。
我之前做分享时遇到的一个听友算是真正把收听付费课程的价值发挥到最大了。我在 “如何在国外找工作” 里详细讲了在国外求职时 LinkedIn 的重要性,也讲了可以如何维护自己的 LinkedIn 帐号。这位在澳洲墨尔本的听友听完后就按我介绍的方法,更新了个人照片,邀请好友和师长做 Endorse 和推荐,也添加了一批 LION 用户让自己的联系人数量达到 500+。但之后她更进一步,自己查了十几家有意向想去工作的公司,然后通过 LinkedIn 查到了人家公司的相应部门主管的姓名,直接打电话给了前台,请前台帮接到部门主管,这样的 Cold call 10 次有 5、6 次成功,然后她再用我在分享里提到的 “请喝杯咖啡,传授点行业经验” 的邀请方式,见到了 4 位负责主管。然后呢?现在人家拿到了两份 Offer,正在选去哪一家呢。这是真正的有效学习:知道自己的目的,设定了目标,找到合适的课程,汲取了相应的知识,再根据知识搜索其他相关的信息,结合实际情况制定计划,实践并调整。
如果你也参加知识付费,反过来看看,你是否有自己的目标?你有没有主动去搜索目标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是什么?你有没有在学习了付费知识后举一反三结合自己情况制定计划?你有没有真正去实践?这些都没有做到,你也好意思说付费的知识没用?
没有实践和带目的地主动学习,听一场付费的知识分享,就和听一场相声一样,不会改变你的生活。
有独立思考最重要
抱怨罗振宇们很容易得到大家的共鸣,因为买了知识付费然后不去看,之后觉得自己没有啥改变的人毕竟占多数。多数人的问题其实是还没有理清自己的问题:我要改变自己现在的生活状态吗?为什么?我想学习什么东西?我要通过什么方式学习?有什么相关的学习资源?我的学习计划是什么?我要如何去实践?这些问题,大部分都可以通过搜索和免费的信息获得答案。但就像我在上面说的,通过一些付费的知识内容,你可以缩短自己所花的时间,或是获得不一样的视角。
付费内容是否鱼龙混杂?当然了!每年出版的那么多书,不是也有好有坏吗?如何选择付费内容?那是另外的话题了。要照我金牛座的观点,就是只对你考虑了两天还是觉得自己会很需要的内容付费就好。
买过的东西,埋怨它的价值是没用的,你要么想办法退换货,要么就物尽其用。
最后得做个广告,最有价值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其实还是阅读书籍,但在碎片化的网络时代,如何有效读书并输出也成了一个问题。如何选择合适自己的阅读和输出方式?如何将书的信息存储为自己的数据库?如何整理纸质书的读书笔记?如何整理电子书的读书笔记?从 2013 年到现在的三年半时间里,我一共阅读了近 200 本书籍,通过阅读这些书籍,我逐渐整理出了自己一套高效阅读的方法。我掌握了如何阅读纸质书和电子书的不同技巧,也通过大量实践掌握了制作高水准的读书思维导图与读书笔记的有效方法,我知道了如何制定合适自己的读书计划,如何寻找并选择好书,最重要的一点是:我深刻地理解了如何通过有效输出来提高自己的阅读效率。这些内容,我将在稍后进行的一次知乎 Live:如何高效阅读书籍并有效输出 里毫无保留地与你分享。欢迎来参加!扫下面的二维码或点击 “阅读原文” 都可以。
别忘了,学完任何内容,一定要结合自己的情况制订一个实践计划,否则,再怎么认真听,也不会对你有什么实质性的改变。
最后再强调一下上面提到的学习方式,记得用这些步骤去把自己花了钱的知识付费内容再捋一遍。
真正的有效学习:
- 知道自己的目的
- 设定了目标
- 找到合适的课程
- 汲取相应的知识
- 根据知识搜索其他相关的信息
- 结合实际情况制定计划
- 实践运用并调整
- 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或能力
既然都花了钱,就先把东西用好,别忙着去转发 “罗振宇永远不会告诉你的秘密” 这类文章,否则你就真成了既花了钱买东西却又没用起来,又给反对方增加阅读量的冤大头。
附:关于知识付费,你们怎么看?
这次写这篇文字前,我在“狗熊月读”的会员群里问了一下大家对于付费阅读的看法,以下是一些反馈,不妨看看实实在在花了钱购买过知识产品的朋友,对于这个话题是怎么看的。如果你有一些自己的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郝冉:我觉得读书类的,都是刚需,那些教人成功的,就呵呵了。一个人一年 时间有限 读不了几本书 但是听书 可以听很对还有别人愿意为你筛选好好书 读出来给你听 这个我愿意付费。见仁见智吧 独立思考最重要。
Cindy霏湖:我买过喜马拉雅FM上许知远的《单读》看了得到上什么很火的罗胖和刘润都不适合我😂。对兜售有“成功学”概念的都有点本能排斥,如果有梁文道的读书 我也会买,不过找不到他了😂。
曾沙:我算是“得到”的忠实粉丝了,订阅了四个专栏,现在会每天听严伯钧的“西方艺术课”,基本没有落下一集,其他的现在只是偶尔看一下,最开始订阅的是李笑来的“通往财富自由之路”,很多人可能觉得是鸡汤,但我觉得对我来说还是很有用的,至少想问题会更加深入一些,罗永浩和万老师的专栏也给我不同的观察生活的视角,虽说并没有每集都看,但订阅这些专栏我还是觉得超值的。同时我还会在得到上买一些感兴趣的音频或纸质书。狗熊的专栏也订阅两年了,最开始是同事推荐的,最后他们都没有订阅,边跑步边听是我最享受的一件事情,好久没跑步了,狗熊月读也落下很多集了,我想我之后会补上的,谢谢狗熊给我们带来这么优秀的内容,我最爱的不是你每次说你读了什么书,而是你分享你的观点,并且让我们看到你美好的生活和不断往前的生活态度,这些无形中都给我们温暖和前进的力量。
张熙:听到容易,得到很难。
朱利强:不要说我酸,我有时候觉得好多贩卖知识的平台,都像以前卖粮食的奸商,无所区别的吹嘘他们的一切货色,自己也不知道哪些是真正有益的或有害的,他们的顾客们也不知道,除非是偶尔向他们买粮食的清醒者。
墨梅:读书是自己的事情,只是去看他人碎片知识价值并不是很大的,知识需要系统的去学习,并主动去进行转化为自己的。师父领进门 修行在个人 付费知识是他人的总结与感悟,作为听众来讲就是一个“引子”,感兴趣了就多去系统化的进行了解;不感兴趣你的损失也不大;还有就是花最少的代价去尝试了解未知的内容。
凌燕:最早购买的知识付费产品就是狗熊月读,后来听过李笑来的一节讲执行力的课,加了一个新生大学APP的群。单纯讲下我对这两个节目的感受吧,我喜欢狗熊的节目,一是声音听着舒服,二是内容量适合我,不会多到吸收不了;听那节李笑来的课,一是之前听狗熊讲过和时间做朋友,二是微信恰好推送,当时听的感觉一般,就是听到一些类比和概念,以前知乎上也看过类似的回答,比较难实践,但是这个课结束会推荐大家加一个群,需要先下载新生大学APP,还要身份证自拍实名注册。刚听完当然就是打了鸡血,直接就加了群,后来就越想越奇怪,感觉是在强行推广新生大学,上面有一些付费学习,后来就删掉了APP。这次体验可以说是不太好。狗熊能不能聊聊知识付费产品的意义或者本应有的价值是什么。或者说,我们获得知识的意义是什么呢?看了读友的发言,越发困惑了。
小林子:去年还是前年有句话很火,就是知道这么多道理我还是过得不好,而前几天有篇文章大概是说知识付费花了很多钱依然没啥效果。这两篇文章有相似之处,我个人观点是知识这东西是需要主动吸收和消化的,光听光看不想不总结,它的转换率可能不足百分之十,关键还是自己怎么知识内化,而知识付费平台的意义在激励更多的知识创造者创造更好更精的内容,当然会有良莠不齐的情况,就需要去识别适合自己的。
朱朱的567:最早的付费就狗熊月读,原因在你的基础上加一点 就是有带动我去阅读。大狗熊推荐的书 听过之后都会找来读一读 感受一下和狗熊理解的是不是一样。听狗熊 拓展了好多阅读量以及如何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思路。后来有在得到平台 订购几个付费的栏目。一开始都很喜欢,感觉知道好多新的东西。不过因为 有些道理真的是需要实践了才能真的有感悟 ,真正转化成为自己的东西 不多。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深度研读和学习啊!最大感受是 知道与做到才是世界上最远的距离,看起来近在咫尺 实际远在天涯。到用的时候都想不起来了 哈哈!
段楠:感觉比书内容更新,互动方式也更便捷,一般会选择实用性强的产品。
S:有质量,平台有秩序有门槛的,我都愿意付费
小禹:我对知识付费的定义不是很清晰,我觉得或许是对别人加工过的知识或信息付费才算是知识付费。我在网校学习、医生网上问询跟踪病情建档方面有很大的支出,但我觉得这应不算只是付费。像得到、知乎live这种才算只是付费,这一部分费用占比很小,一般我都不会选择我的工作领域,大多选择想要了解但不需要深入了解的领域,比如得到中雪枫音乐会、叨叨魏的家庭教育(我没有孩子)、5分钟商学院,live就范围比较广,感兴趣的都会听一听,但基本不会听自己专业领域。狗熊月读也算是知识付费,知识付费对拓展来说确实节省了很多时间。
曳:买过阅读,新闻,医疗类的,当免费渠道受限时,就会为急需的内容付费,毕竟时间成本也是成本,快速准确的找到目标内容是最终目的。狗熊可以分享一下如何快速找到靠谱的付费内容吗?
珊小懒:我是一名设计师:非科班 犹豫工作原因总会找一些线上的课程来充实自己 自己也提升很多 我感觉找一个靠谱的班级比较难,考虑的纬度很多,我有时候还会买一些盗版的课程,通常很便宜,但自己也没有很大的动力看下去。 我个人感觉知识付费是必然的。打击盗版也是一个难题。还有就是筛选困难吧。
简简:大狗熊你好,期待关于知识付费的文章。发在群里的调查,我整理了自己的情况。买过喜马拉雅的音频,知乎live和编程类的gitchat。整体感受是对自己有增益但是需要火眼金睛去辨别信息的质量。具体体现在: 1.围绕某一主题的多期节目带来的收获多一些,一场的那种更多空空奇谈; 2.优秀的知识产出方给出的信息的确能启发到自己,改变自己对一些问题的看法或者激发自己了解一些领域的兴趣。 对于知识付费,我觉得首先要摆正态度,选择自己需要的。付费的知识信息是学习之路的一小步,并不是一个直升梯,也不是捷径。这一小步也很重要,所以我还是愿意为高质量的产出付费。
闵祥贺:关于只是付费我买了很多,听不完,盗版很多,淘宝上、朋友圈里都有!其实,我觉得知识付费很好,但问题在于我们对自己的发展和时间没有好的规划!也是对现有掌握和学习的知识整理不够,无法形成联系,路七八杂一锅粥!
本文题图购买自 ShuttleStoc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