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大狗熊 - Price Tag

专访大狗熊 - Price Tag

·

2 min read

bearbig-2560

Price Tag

1. 介绍一下你自己和在做的事

我是大狗熊,一个身居新西兰的多媒体设计师,6 年前做了一个科技与学习为主的播客《狗熊有话说》,写过一本关于苹果应用的书,做过一些 iOS app 应用开发的项目,也运作过关于读书的主题社群“狗熊月读”。目前我更重要的身份,是一个 16 个月女孩的父亲。

2. 你的播客《狗熊有话说》曾被选为 iTunes 年度精选播客,为什么想要录制这档播客,你如何看待播客和传统文字媒介的差异

最初录制播客的动机很简单:为了表达与自我总结。之后它成为了我阶段性输出的一个途径,也是我提高自己的一个工具。播客以声音为介质传播,它同文字媒介一样,需要思考与逻辑,但声音可能需要更多的真诚,作为多媒体媒介,也需要更多的技术性,才能长期输出,并感染和打动别人。

3. 分享一下你录制播客的工作流吧

  • 基本的流程

    • 想到合适的选题
    • 收集素材与资料
    • 整理出节目提纲(采访类)或文稿(独播类)
    • 邀请嘉宾
    • 连线专访
    • 剪辑制作输出音频
    • 制作封面,写简介
    • 上传到播客网站 voice.beartalking.com、Podcasts 及其他音频平台
  • 使用的软件

    • Desktop 端
      • Audition
      • Sketch / Photoshop
      • FaceTime / Skype
      • Sublime Text
    • iOS 端
      • Drafts / Recorder / Editorial

4. 有什么播客节目可以推荐给我们

  • 英文
    • The Tim Ferriss Show
    • BBC Trending
    • BBC The Documentary Podcast
    • TED Talks Daily
    • NPR Planet Money
  • 中文(最近听得不多了)
    • Page Seven有声纪录片
    • 大内密谈
    • 坏蛋调频

上面是我目前的推荐,以往的推荐,可以查看这个知乎答案:

有哪些值得推荐的 Podcast 节目? - 大狗熊的回答 - 知乎

5. 你还运营着自己的付费读书栏目《狗熊月读》,做这档栏目的初衷是什么,你如何看待「知识付费」?

初衷是提升自己的同时,也能获得收入。并通过倒逼输出的方式保持自己的学习力。

对于“知识付费”的观点,可以参看我的这个贴子:

购买付费知识内容后,是真能有效提升还是只是原地踏步?| 狗熊有话说

6. 你如何挑选读物,你认为怎样读书能够最大化地吸收内容和知识,有没有阅读工具和方法可以推荐给我们

目前我挑选读物的原则:

  1. 最大可能选择最原始的版本(英文原版 > 中文引进版 > 他人分享),前提会考虑时间投入成本,因为英文读得要比中文至少慢两倍。
  2. 多样化。有意识地选择不去印证自己观点的书,不去巩固自己的偏见。具体表现在:不要太过于依赖软件给你推荐的书单,也不要盲从图书排行榜。
  3. 根据兴趣,不设目标。我喜欢科幻和奇幻,也喜欢一些优秀的小说。在阅读这些虚构作品时我并没有什么预设目标,纯属兴趣。有时也会选择有声书(Audible)的方式来阅读。
  4. 保证非虚构类书籍的阅读量。每月至少一本非虚构类书籍。一定要输出,或是制作读书主题节目,或是写文章。

关于阅读方法的心得与经验,我做过一期 Live 分享,目前有 2000 多人参与,4.6星好评,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参与一下:

如何高效阅读书籍并有效输出

7. 我们知道你曾经作为开发者参与过每日故宫、微享+ 等 App 的开发,开发者的角色与你做过的其它工作有什么不同?

我主要是作为交互设计与技术协调参与这些项目,有部分产品经理的属性。本质上创造型的工作没有什么区别,关键在于专注、聚焦、沟通、坚持和时间平衡。具体工作方式就不多说了。

8. 你参与开发的 App 都是「小而美」的类型,如何考虑商业化以及盈利模式?有没有什么建议给类似的产品开发团队或者独立开发者

我们的商业化比较失败,自己的产品 app 并没有建立起成功的盈利模式,团队盈利模式也是单一的项目承接为主要来源。

以不成功者的身份,我的建议是:一定要将有限的精力聚焦在你认定的领域,任何分散精力、时间的决策都需要非常慎重。很多时候不赚一笔快钱,可能会收获数十倍的更多收入,格局比技术重要太多。

9. 我们知道你移居到了新西兰,新西兰的科技和数字领域与国内有什么差别

新西兰属于西方发达国家,但因为地域原因,相对来说在西方世界处于“偏远地区”,这也导致这里的科技氛围与国内差别很大。

首先是规模与速度,这两项新西兰无法与国内相比。新西兰全国人口还不及北京的五分之一,生活节奏缓慢,在移动互联网、移动支付、科技创新领域落后于国内。

但新西兰的发达国家属性,也使得这里的互联网基础建设,银行支付等方面强于国内,另外西方世界成熟的知识产权和工业发展规范,也使得这里的科技发展更加稳健,更“规矩”一些。

10. 你也是 GTD 理念的拥趸和践行者,谈一谈你对任务管理的看法和建议吧

我使用 GTD 管理自己的生活已经 11 年,这个问题如果在 5 年前我可以说出至少几千字的具体使用任务管理提升自己效率的建议,但现在情况有些变化。

我最近在思考 GTD ,或者说任务管理与效率提升的边界。什么人最擅长 GTD 呢?其实不是最有创意的人,而是最职业的经理人。他们可以快速地对任务提出最优解,可以马上对于事情做出反馈,但这通常是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领域。

我发现 GTD 的使用者,更多是一些性格较内向、较被动(也就是比较“宅”属性)的人。他们擅于当被动地进入一个陌生领域或是环境发生变化时,用任务管理提出最优解,而不是真正地去开拓与创新。

我实践 GTD 10 年,这个过程自己对于具体 GTD 的理念从新奇到熟练到习惯再到自然而然,听起来像是武侠小说那种登峰造极的高手了是吧?可惜真实世界不是武侠,我发现每两三年或四五年,生活总会有很大的变化,环境、形势等等都会变化,那种情况下,靠 GTD 或是其他任何强调个人管理技术来获得控制感的理念,都会非常苍白无力。真正在那种失控的状态下,最有力量的,是应变、观察、快速反应、坚强的意志,以及能够拥抱失控的心胸。在控制的状态下,所有有效的技巧和方法,不适用于失控状态。就像是你在地面养成的习惯和常识,到太空里是不适用的。

哈佛商学院教授克里斯腾森在名著《创新者的窘境》中说到,优秀者(几乎)注定失败的原因就是他们优秀。 他们听取客户需求,优化管理流程,追逐最新的持续型(sustaining)技术,拒斥扰乱型(disruptive)技术,每一步都是在理性的当前环境下的最优选择,直到环境剧变,灾难降临。

这是我关于 GTD 的边界的一些想法,顺手整理一下,以后再慢慢深入。当然目前的状态下,我仍然会把 GTD 和个人管理与效率提升尽量优化,但内心一定要有一个格局:有的时候环境可能会有剧变(而且往往不易觉察),当有那种感觉的时候,就暂时拥抱失控的状态,去除技巧与经验的干扰,观察新的环境,快速找到出路。

要想赢,先放手。

11. 分享一下你的 iPhone 主屏,说说哪些 App 对你比较重要吧

目前主屏上的 app 如下图。

interview-pricetag-1

我最近开始实践一个习惯,不定期地更换一下 app 的位置,这样可以让我在用 app 时会“费神”想一下,而不会习惯性地打开某个 app ,比如微信。

我也刚刚删除掉一些会影响我专注力的 app,比如手机端的微博,我已经删掉了所有的版本。

目前比较重要的 app 有:

  • 微信:个人主要的联系方式。
  • Drafts:主要的文字记录与输入方式。
  • OmniFocus:GTD 式个人事务管理。
  • 1Password:密码管理。
  • Google Maps:出行的唯一导航方式。
  • QQ邮箱:听起来好像不是太“酷”的 app,但我用它管理自己的企业域名邮箱,很好用。但它的确缺乏创新了。
  • Audible:英文有声书,我的主要有声书收听平台。

12. 我们还能在哪里关注到你的动态

我的网站:www.beartalking.com 播客官网:voice.beartalking.com 微信公众号:BearBigTalk(狗熊有话说) 个人微信:iBearbig YouTube频道:http://www.youtube.com/c/BearTalkvideo

Did you find this article valuable?

Support Bear Liu by becoming a sponsor. Any amount is appreciated!